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河在我市入海,黃河口區餌料生物繁茂,形成渤海著名的黃河口魚蝦蟹產卵場。目前,我市黃河口大閘蟹養殖面積達50萬畝,其中濕地生態養殖35萬畝,年產商品大閘蟹5000噸,扣蟹3.5億只,產值達3.8億元,效益2億元。黃河口大閘蟹被’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東營黃河口大閘蟹在入海口漸成氣候,成為山東省的優勢水產品之一。
據了解,黃河口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俗稱毛蟹、清水蟹等,是我國著名的淡水蟹。它個體大,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市內陸水域廣闊,宜漁荒堿低洼地達100多萬畝,適宜大規模養殖黃河口大閘蟹,還有200多萬畝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適宜大閘蟹自然分布。
據介紹,早在1992年,墾利縣育苗場在全市率先進行大閘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1994年,大閘蟹人工育苗開始規模化生產,推動全市大閘蟹養殖規模逐年擴大,養殖產量逐年提高。目前,我市形成了大閘蟹苗種工廠化人工培育、大閘蟹水庫養殖和濕地生態養殖等模式。
大閘蟹養殖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濕地生態養殖有效改善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環境,黃河三角洲濕地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沼澤濕地之一,黃河口生態旅游區被評為山東省十佳水體風光旅游區。黃河口大閘蟹養殖還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在我市已有200多戶大閘蟹養殖戶,戶均年收入8萬多元。例如,墾利縣永安鎮牛圈村發展大閘蟹精養面積1000畝,年實現產值450萬元,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該村靠大閘蟹產業致富,成為首批市級確定的小康文明村。養殖大閘蟹還擴大了就業渠道,解決富余勞動力1000余人。
在養殖大閘蟹中,我市走出了一條科技化、產業化的路子,讓大閘蟹爬出黃河口,在大市場中實現更大價值。為提高養殖科技化水平,我市實行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墾利縣漁業技術推廣站和水稻農場精心挑選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指導小組,科技特派員深入養殖池塘,具體指導。每千畝連片養殖區配備2名科技人員,將科技人員技術服務與居民收入水平掛鉤進行量化考核,既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又使養殖戶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無償的科技服務。我市每年還舉辦5至6期大閘蟹養殖培訓班,聘請知名專家授課、現場指導,并適時組織養殖戶外出參觀學習,開展經驗和技術交流。
在科技力量推動下,全市大閘蟹養殖實現了由“大養蟹”向“養大蟹”的轉變。養殖區實施標準化生產,加強對大閘蟹苗種種質的檢測,使用優質的大閘蟹苗,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形成了從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到產品包裝銷售等一整套完整的標準體系。改善池塘生態環境,加強大閘蟹病害防治工作,做到定期、定點病害測報,提高了病害防治水平,實現了大規模生態養殖。為解決養殖戶的銷售難題,有關主管部門積極幫助養殖戶跑市場,找銷路,與一些大的水產加工企業和營銷商聯系,以訂單方式及時銷售,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使養殖戶真正從高效園區漁業上得到實惠。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