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東港區濤雒鎮宋家坨村有養殖戶120戶,蝦池560畝。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以來,該村平均畝產對蝦達到35公斤,創下了1993年以來最高記錄。漁民李宗年高興地說,我不到8畝的蝦池預計總產500多公斤,還可收獲將近2000公斤蟶子。目前,該區漁民的養殖觀念,已經由過去的單純追求產量型向效益型無公害循環型轉變。
2005年5月,東港區被確定為全省5個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基地之一。區海洋與漁業局聘請市內資深專家,組建了工程技術專家組,確定了技術指導單位,同時在全區4個沿海鎮、街道選擇了10個村、2個養殖單位,篩選了200個示范戶,并在區內公開聘請了14名技術指導員,設立了技術咨詢熱線和技術指導站,形成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單位——技術指導員——養殖示范戶——輻射帶動戶體系。
近日,記者在宋家坨村看到,幾戶漁民蝦池邊房子的墻上都貼滿了《漁業科技入戶快訊》。據悉,《漁業科技入戶快訊》設立了“科技共享、經驗交流、病害防治、信息服務”等欄目,就三個主導品種病害防治處置、暫養育肥等技術提出措施建議,得到了示范戶的普遍歡迎,擴大了科技入戶工程的影響力。
通過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東港一股學科技、愛科技、用科技、傳科技的熱潮在漁民之間蓬勃興起。在科技帶頭戶喬祥鶴家中,不到半個小時,就先后有4位漁民拿著水質樣本或病蝦前來進行技術咨詢。像喬祥鶴這樣無償為漁民提供技術服務的土專家,在東港區還有很多。通過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漁業養殖戶找準了適應本地域環境、池塘情況的新的養殖模式和在不同季節、情況下的養殖方法、處理措施,掌握了水質調控、常用病害防治藥餌加工、定期定量投喂等養殖實用技術。
漁民收入增加了,養殖效益也明顯提高了。一茬變兩茬,單養變混養,水中蝦、水底蟹、泥里蟶的立體養殖模式,科學用藥,疾病預防……這些漁業科技已經深入到漁民心中。通過科學用藥、立體養殖等方法,今年以來,該區漁業經濟效益陸續顯現,一畝蝦池年可增收8000元。目前該區已有6家養殖單位(企業),5個水產品品種被認定為全省水產品無公害生產基地和全省無公害水產品。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