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東省塘魚協會理事鄭時寧否認,粵方主動停止向港輸魚是為了報復。他說:“我們沒理由這樣做,問題關鍵是我們無法經營,天天蝕本。”他又表示,要看看本港采取些甚么措施,讓市民恢復吃魚的信心,才考慮恢復供魚。而有業者更表示,再這樣下去,漁農面對虧本,以后都不敢再養魚了,下一步將考慮縮減漁農和注冊魚場等數量。
鄭時寧昨日接受本港傳媒電話訪問時表示,絕對不是為報復,“以前每天運送10多噸魚來港,最近只運到3、4噸,賣價又低,賣量又少,過萬元的運費都蝕了,那還出魚干甚么?到了(香港)擺著嗎?打齋啊?”
順德:不供港可銷日韓
順德水產商會秘書陳耀根則激動地說:“香港政府可能誤導消費者,可以告渠,你說有(毒),你喝開水都可能有孔雀石綠殘留,工業化城市之后,全個大氣,全個環球,全球都污染了,你說零點零零零零幾,算甚么!”他指出,魚不運去香港并無損失,內銷或運往日本、韓國也可。
中山:利潤薄虧本轉業
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偉達則表示,粵停止向港澳出口淡水魚,當地漁農、中間商、銷售商損失慘重,“之前我們每天供港淡水魚20、30噸,現在每天只銷售6、7噸魚,而且大都是銷往本地和廣東省省內市場。沒有其他辦法,只能慢慢內銷了。”他顯得有點無可奈何:“這樣下去,漁農只有虧本,他們以后都不敢再養魚了。”該集團不排除未來縮減供港魚場。
“現在漁農、中間商、銷售商的利潤越來越少了。”鄧偉達舉例說,以鯇魚為例,漁農養魚成本每噸8000元,賣給中間商不到9000元/噸,經過減肥、降氨基酸等后,再出口到香港,銷售價也只是12000~13000元/噸。
驗綠毒標準港太嚴苛
他說,其實,香港桂花魚驗出“孔雀石綠”,每公斤含0.0022毫克屬于相當低的標準,出口到澳門的淡水魚所含量的標準是0.2ppm(Partspermillion)/kg,而出口到韓國、日本的標準更是可以達0.5ppm/kg。他認為,香港的標準有點“苛刻”,更不應該“小題大做”,而應該以當地的地理環境等來制訂,“除非香港人不想吃淡水魚了”。
追查毒源頭兩地溝通
鄧偉達稱,目前還是要查找到問題源頭。他建議香港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多做監管工作,并建立內部溝通機制,共享信息。“發現『孔雀石綠』后,食環署可以第一時間先通知內地,讓我們協助查找問題環節。”他說,現在沒有任何注冊魚場使用孔雀石綠了,可能淡水魚是在運輸途中被感染。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