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中韓之間的逆差產品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順差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以2005年為例,中對韓貿易的99類產品中,貿易逆差前幾位的商品主要包括:機電產品、光學儀器類產品、有機化工和塑料類產品、車輛及其零部件和鋼鐵;貿易順差產品主要是:服裝及其衣著附件、谷物、水產品、鐵道車輛及其信號裝置、礦物原材料和家具制品。
造成中韓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一是韓國對華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引致。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實際利用金額從1992年的1.2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1.6億美元。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直接設廠還可以繞開貿易壁壘的限制,許多韓資企業將生產和加工貿易轉移到中國。在華韓資企業主要從韓國進口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進行深加工,然后再銷往韓國和其他國家。
二是商品需求結構不平衡。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中國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需求增加。而韓國隨著產業機構調整的深化,以資本技術為基礎的機電產品、汽車、化工產品、鋼材等出口大幅增長,這一趨勢客觀上和中國進口商品的需求結構十分吻合,使得中國從韓國的進口逐年增長。韓國從中國進口的則主要是低附加值的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尤以原料型商品為主,如紡織品原料及其制品、賤金屬及制品、礦產品和農產品等,這些產品的含金量低,較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易受到沖擊,一旦商品的相對價格提高,就很容易被替代。因此,商品需求的差異性,使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因素。
三是目前韓國在一些產品的進口上仍然設置了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影響了中國具有相對競爭力的產品的出口。韓國對農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采取的關稅壁壘主要有調節關稅、配額關稅和特殊保障措施關稅。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