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自從工業革命后的2個世紀以來,海洋已吸收約5,0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而這僅僅只是從大氣中散發出的四分之一,這些二氧化碳是由燃燒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而來,森林也消失了,農田取而代之。
因此,海水的化學成份起了變化,而據科學家表示這至少有2,000萬年沒發生過,甚至,過去6,500萬年也沒有發生如今的現象。
這真的重要嗎?更準確的說,對全球仰賴漁業為主要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10億人口,以及另外所需蛋白質含量15%是來自于海洋的30億人口而言,這真的會影響到未來的食品安全嗎?這對日本而言可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因為魚類在日本飲食的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當二氧化碳進入海水中,使得海表層酸化。自1750年起,海水的酸度上升了30%。若照這樣的速度來看,到本世紀末海水酸度將上升150%。此外,當更多的碳酸進入海水中,為海洋生物利用于制造殼、骨骼,如珊瑚礁等的碳酸鈣,將隨之減少。
全球魚類資源因為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及棲地的破壞而減少。本月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氣候變遷國際會議上發表一項研究,警告漁業正面臨新的威脅—海洋酸化。
該研究需要擴大到對有鰭魚、貝類,以及養殖等的沖擊研究。養殖業是全球最快速成長的食物來源,而去年的產量更占了人類魚類消耗量的一半。這看似是對野生漁業規模逐漸縮小的補救辦法。然而,養殖業所用的魚粉亦是來自野生資源。
海洋酸化,科學家更發現另一項警戒的趨勢—氧含量減少。一項針對熱帶海洋所作的研究指出從1960年至2008年,海洋里的缺氧區域擴大至45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美國國土的一半大。
低含氧量會限制海洋生物的生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學家Daniel Pauly預測海洋的含氧量下降,加上海水酸化,將會使全球的漁獲量在2050年減少20-30%。
熱帶礁石提供近25%的魚類庇護、食物及繁殖場所,其產量占全球漁獲12%。這些珊瑚礁是從幾世紀以來碳酸鈣不斷累積而成,它們也是最容易受到海水酸化及暖化影響的海洋生物。
而今年最危及珊瑚礁的區域則發生在亞洲東南方及印度洋。該海域是過去20年來珊瑚礁蓬勃生長的地方,然而之后珊瑚礁死亡率逐漸上升。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將會中斷珊瑚礁的緩慢復原情況。
地球史上曾發生過5次珊瑚群大規模滅絕的情況,而在珊瑚上留存了有何及為何發生的痕跡,它們當時已存在,且容易變成化石,因此提供了線索。
非常少人知道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不過接下來的四次,在氣候逆轉,回復到剛開始的情況后,珊瑚礁已消失了好幾百萬年。
曾出版過多部有關珊瑚礁的著作,前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Dr. J.E.N Veron表示,就在幾十年前他無法想象珊瑚會因人為影響而造成壽命減短。
因此,他警告如果二氧化碳持續在大氣中及海里增加濃度,到2050年酸化的情況將會更為擴大。不同種類的珊瑚、珊瑚藻、浮游生物及軟件動物的承受度皆不相同,其鈣化的情況也不同。
然而,他最近提到「珊瑚將會面臨骨質疏松的情況。珊瑚將無法造礁或免于被侵蝕。」他并補充「曾經興盛繁榮的珊瑚花園,最后只會剩紅黑色的細菌黏液。
盡管控制二氧化碳散發的成本很高,但若置之不理,所造成的結果將須花費更高的成本控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