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曾經年產量高達160萬公斤的鰣魚如今已難在長江流域覓見蹤跡,全江已基本捕不到鰣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陳大慶1日在第十一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上稱,由于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捕撈強度過大等原因,長江鰣魚資源嚴重衰退,趨于滅絕。
陳大慶介紹說,長江鰣魚趨于滅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長江鰣魚產量急劇下降,已不能形成漁汛。據統計,1968年至1977年的十年間,長江鰣魚年平均產量為49.2萬公斤,最高年產近160萬公斤。但從1984年開始,產量開始急劇下降,1986年僅為1.2萬公斤。到現在,全江已基本上捕不到鰣魚。另一方面,長江鰣魚產卵群體連年呈現出低齡化和小型化特點。群體平均年齡下降,資源呈明顯衰退跡象。
長江鰣魚趨于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陳大慶說,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統計,江蘇、安徽和上海每日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有121.9萬噸,重大污染源有37處之多。這些含有各種有毒物質的廢水排入江湖中,給長江鰣魚的正常洄游、產卵、孵化、仔幼魚的發育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長江鰣魚種群衰退。加上捕撈強度過大、尤其是對幼鰣魚的過度捕撈,均造成了鰣魚趨于滅絕。
專家建議,要緩解長江鰣魚滅絕趨勢,應該建立鰣魚自然保護區,并在江西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湖口縣建立鰣魚保護通道,在峽江建設鰣魚人工增殖放流站,并加強漁政管理。
長江鰣魚系長江重要的溯河性名貴經濟魚類。由于其洄游性質,鰣魚在每年5至7月份由海洋進入長江水系產卵繁殖,形成一年一度長江重要的鰣魚漁汛。目前已有10多年不見漁汛。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