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到大亞灣看海、聽潮、賞石化新城,再買點海產品帶回去正成為廣大游客熱衷的事情,這無疑也為許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大亞灣人帶來了難得的商機,他們充分利用海洋資源,把捕撈或養殖的海產品稍作加工便可出售了。
魚、蝦、蟹、貝、螺,樣樣受游客喜愛
周末,記者來到大亞灣澳頭老街的海鮮市場,見到了一派生猛海鮮賣得火、海鮮干貨銷得旺的熱鬧景象。經營海鮮干貨店的老板李紀偉告訴記者,買生猛海鮮的都是住在本地的人,買海鮮干貨的則是外來游客居多。李紀偉說他在澳頭經營海鮮干貨已有七八年了,但生意紅火起來還是這兩年的事,一是來大亞灣務工的外來人員多了,他們回家前都要七大包、八大袋地帶些海產品回去;二是來大亞灣旅游的人多了,他們都要買些當地的特產回去,這些海鮮干貨無疑就是最具大亞灣特色的特產了。李紀偉的店里幾乎每個星期都要迎來幾撥選購海產品的游客。記者問什么樣的海產品最受游客的歡迎,李紀偉告訴記者:“魚、蝦、蟹、貝、螺很受內地游客的青睞,因為這些產品在內地不易買到。”
湖南游客買800元海產品送親友
就在記者與李紀偉閑聊時,有6位外地游客來店里選購海產品。通過交談得知他們來自湖南常德,當中一位名叫吳輝的游客左一包、右一袋選了十幾袋,一算賬,820元,吳輝想也沒想就打開錢包付賬,其他的幾位游客也分別買了100~300元左右不等的海產品。記者問吳輝為什么要買這么多海產品。他說,以前有朋友來過大亞灣,給他帶過魷魚干、蝦仁干,他愛人和父母都喜歡吃,所以這次就多買點,再說出來一趟,家里的親友、同事都惦記著呢,哪能不給他們捎點東西回去。說完后,吳輝便和那幾位游客提著大包、小包興沖沖地走了。李紀偉告訴記者,像吳輝這樣的顧客并不少見。
大亞灣海產品多屬家庭作坊式生產
據了解,目前澳頭老街約有10家店經營這些海產品,所有經營者的貨源渠道無非是兩種:一是靠家庭作坊式的生產,二是從別人家的作坊里買。產品檔次不高不說,貨源供應有時也很難保障,遇上旅游旺季時,店里就經常缺貨。李紀偉希望能成立一家專門從事海產品加工及深加工的工廠,走海產品生產規模化和品牌化的道路。大亞灣某旅行社的資深導游黃明也有同感,他帶的旅游團就經常有游客問他為什么這些海產品都包裝簡陋,他只好解釋說這些產品都是漁民自產自銷,正因為沒有豪華的包裝才說明這些產品是真正“原生態”的東西。這種解釋有人信,有人不信,信的買了,不信的人則不買。因此黃明也跟李紀偉一樣,希望大亞灣的海產品能有一個自己的品牌,這將是大亞灣海產品贏得更大市場的有效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