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今年前4個月,福建東山檢驗檢疫局轄區輸東盟水產品貨值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45.8%,占轄區全部一般貿易水產品總量的32%,東盟已超過臺灣,一躍成為東山水產品的第一出口目的地。
在地方各級政府及部門加大對臺貿易的情況下,東山檢驗檢疫局也出臺了一系列惠臺貿易措施,可為何東盟超過臺灣,成了東山最主要的水產品輸出目的地呢?地方經貿部門對此進行了調研,而據20多家企業的調研結果,東山檢驗檢疫局的“無心插柳”成就了對東盟貿易的“綠樹成蔭”。
對外注冊——企業領取“通行證”。在國家認監委公布獲準對印度尼西亞注冊的出口水產品企業名單中,東山檢驗檢疫局就有44家企業獲得注冊,占中國對印度尼西亞注冊出口水產品企業303家的14.5%,占福建檢驗檢疫局對印度尼西亞注冊出口水產品企業92家的47.8%,獨創全國全省分支局第一。
2月以來,東山檢驗檢疫局按照相關規定程序組織推薦本轄區有意向印度尼西亞出口水產品且符合我國出口食品衛生注冊和印度尼西亞有關衛生要求的出口水產品企業,組織相關崗位監管人員對轄區57家水產品生產企業進行審核,對于與標準有“微差距”的企業,東山檢驗檢疫局更組成專項幫扶小組對企業不符合項進行“微調”,使大部分企業達到了注冊要求。
為了提升原產地證的優惠面,東山檢驗檢疫局降低準入門檻,精簡審批環節,對原產地證實施“一拖一”辦理方式,對新增申請企業,注冊調查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允許對新增申請企業的業務人員辦理6個月的臨時申領員資格;設立東盟原產地證書簽證專窗,開通咨詢熱線,開展業務培訓,確保原產地證書隨到隨簽。
質量提升讓企業吃了“定心丸”。萬變不離其宗,而質量便是那個宗,再好的幫扶政策,少了質量這個中流砥柱也是枉然。而東山水產品企業“質量第一責任人”意識的提升使企業更有了走出去的底氣。
而為了給企業吃上這顆“定心丸”,東山檢驗檢疫局建立企業質量主體責任意識,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充實質量管理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幫助企業克服內部管理的軟肋,指導企業打造高規格、高標準的軟件硬件基礎;推行企業質量責任意識評價制度,深入開展出口企業質量安全自控能力促進工作,促進企業按照先進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提高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備案有效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