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西長街水產一條街大多利用破舊廠房、居民房臨街門面等經營,設施陳舊,散亂無章。
長沙海鮮水產品上老百姓的餐桌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近日,家住中山西路的曾女士在某市場買了1公斤基圍蝦剛回到家,被市場小販們吹噓得如何“新鮮”的蝦就死了數只,曾女士感嘆:吃這些玩意兒本來就圖個新鮮,現在真是大倒胃口了!
鏡頭 尷尬西長街
說到海鮮水產品,在長沙不能不提到西長街。街雖不算長,但其約500米的半條街卻承載著一個“大名字”——目前湖南最大的海鮮交易集散地。在這里,鮮活的魚、蝦、蟹、鱔、蛇及各類凍品琳瑯滿目,貨進貨出、車來車往,交易繁忙。據了解,該市場屬自發形成,眼下有300余經營戶,經銷全國各地的水禽產品,每日進街交易者逾萬。尷尬的是生意好“做”卻不好“看”。由于商家大多利用破舊廠房、居民房臨街門面等經營,設施陳舊,散亂無章,占道經營、當街宰殺觸目可及,動物內臟、包裝垃圾當街拋置,惡臭撲鼻,食物衛生以及檢疫條件難如人意。
現狀 產業遇瓶頸
除西長街外,目前長沙經營海鮮水產較集中的市場還有老毛家橋市場、紅星水產市場以及馬王堆蔬菜市場,各處約有三五十家經營戶,各處的生意都還不錯,正如一些經營戶自己說的:“這個行當有干頭。”的確,一方面長沙的海鮮酒樓逐年增多,海鮮產品特別是中低檔海鮮消費量明顯增長;另一方面,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飲食及健康多樣化的要求,海鮮水產也成為人們家庭的經常消費品。
長沙水產交易雖四分天下,遺憾的是沒有一處是完全規范化、上規模的專業大市場,這對消費者和經營者來說都是遺憾。一些走南闖北的經營戶對記者說,湖南周邊地區都有海鮮水產大型專業市場,像廣州黃沙市場,1萬多平方米的營業面積,100億元的年交易額,別說哪一個市場,就是整個長沙水產市場加起來都望塵莫及。“其實大量海鮮產品都沒有辦法進入長沙,沒有一個大的平臺,我們的生意想大都大不起來,消費者就得不到更多的實惠。”一位業內人士說,這無疑是一個“瓶頸”,行業的優勢需要整合,交易環境、系統管理亟須提升。
突破 呼喚大中心
當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時,此事已引起有關職能部門關注,正在尋求一個讓問題迎刃而解的突破口。
有專家指出,長沙商業近年格外紅火,高橋、三湘南湖、馬王堆等專業批發大市場在中南地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日用百貨、蔬菜水果、食品調料通過這些“窗口”日夜吞吐,形成巨大的物流、資金流,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然而,規范化、上規模、專業的海鮮水產交易大市場卻明顯缺位。目前,海鮮產品特別是中低檔的基圍蝦、鱸魚等在長沙市場銷量可觀,而作為我國淡水魚主產區——洞庭湖所在省的省會中心城市,長沙的淡水魚市場更是潛力巨大。作為輻射省內外的一方重鎮,長沙盡快打造出一個專業化、規范化的海鮮水產交易大“中心”,發展大水產、形成大流通勢在必行。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