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遼寧省錦州市于2004年成立了錦州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站,按照國家海洋局關于陸源入海排污口監測工作的指示精神,在省海洋與漁業廳及市漁業局的領導下,中心站擔負起了對全市近海8個陸源入海排污口連續跟蹤監測工作。僅2005年,對大凌河重點陸源入海排污口、7個一般陸源入海排污口及凌海市娘娘宮灘涂增養殖區水域監測486項次,完成排污口及近海水域評估報告數十宗,獲得現場照片100余張,主要監測指標為COD、BOD、石油類、重金屬、營養鹽等19項。基本掌握了全市近海污染物排放狀況及近海水域水質環境狀況,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為政府及主管部門制定近海漁業發展規劃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
一、為漁業生產提供了科學的服務
錦州市有兩條主要入海河流,一是大凌河,二是小凌河,在大凌河上游,造紙、電力、食品加工等大型國有企業十余家,每年污水入海量近5000萬噸,小凌河上游主要有石油加工,化工等大型國有企業,每年工業及生活污水入海量3000萬噸,大凌河、小凌河入海口分布著160萬畝淺海灘涂養殖區,水質環境直接受到二支河流排污的影響,而且周邊有十多家海水人工育苗場,直接對漁業苗種培育造成影響。因此,水質環境監測與管理對漁業苗種培育及淺海養殖業至關重要。對沿岸育苗室定期進行海水水質跟蹤監測,減少了不必要的污染損失,提高了苗種產量,顯示出科學的海洋環境監測在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了養殖業者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的意識,為實現綠色水產品生產提供科學的保障
近些年來,由于養殖業者盲目開發和追求高效益,在育苗及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藥物,致使苗種抗病力下降,養殖環境受到污染,病害頻發。同時缺乏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養殖過程中水質環境狀況難以搞清,防病治病措施難以實現,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近幾年,隨著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建立,不斷對養殖業者進行宣傳教育,養殖業者開始重視科學養殖。去年,省、市水產主管部門相繼對各養殖戶進行了無公害養殖生產的監管,通過宣傳和建立有效的監測和環境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無公害水產品認證制度,各養殖戶對養殖過程中水質環境及藥物安全使用方面的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目前,在養殖生產過程中,90%以上養殖業者開始使用生態環保型的除藻劑、消毒劑。同時我們已建立了水質環境監測與管理的網絡化、標準化、連續化、組織化管理模式,保證了水產品生產從苗種到養成過程中,水質環境的無公害化,有力地促進了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對于地區漁業資源恢復和發展,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
近幾年來,錦州市沿海經濟發展迅速,港口建設突飛猛進,然而在港口建設、航運清淤、碼頭修建過程中,也給周邊的海域帶來了影響,致使灘涂泥質改變,貝類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直接影響貝類資源的發展。去年,有關部門組織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科研人員對全市近海灘涂的貝類及遼東灣海蜇資源,進行了階段性的監測與研究,為貝類人工增殖和底播計劃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海洋環境監測和對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測,為下一步開展對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治理和周邊海域生態環境修復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有力地促進全市近海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四、是實現無公害水產品規模化生產和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過去錦州灣漁業資源豐富,被人譽為“兩毛一蜇”的重要產地,即:毛蝦、毛蚶、海蜇。然而隨著捕撈量的連年增加,加之環境污染,致使這些品種資源量逐年減少。因此,海洋環境監測與管理顯得十分迫切。2004年中心站先后投入28萬元用于監測儀器的購置和實驗室建設,先后派出多名科技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不斷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與管理的水平。并建立了漁業污染事故處理預案和處理程序,建立了海洋環境監測每月通報制度。每月將入海排污口的監測結果以通報形式通告各排污企業,督促其達標排放及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地防止了企業污染事故發生。
其次,通過海洋環境的監測與管理,控制合理捕撈,不斷恢復漁業資源的種群數量,使漁民看到了科學的漁業生產與管理的效益和成果。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