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南省在2002年首次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控計劃抽樣檢查中合格率僅為33%,反映出當時海南水產養殖用藥混亂的狀況。通過不懈的努力,2005年海南省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控合格率達到99.5%,這表明通過近幾年的工作,海南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要歸功于以下工作措施:
建立監管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自2002年開展水產品藥物殘留專項整治活動以來,該省從理順職能、培養隊伍、加強能力入手,逐步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對水產品初級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為了提高基層監管能力,省海洋與漁業廳還舉辦了基層領導和業務骨干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培訓班。目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已成為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內容,基本形成了由省到縣的監管組織體系,并逐步建立起以藥物殘留監控、病害防治、技術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水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
普及用藥知識,推廣科學養殖。為普及科學用藥知識,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該省先后編印了《無公害養殖漁民手冊》、《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控200問》、《〈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張貼畫》等宣傳品上萬份,免費發放到基層養殖場;并陸續舉辦了25場次無公害養殖技術培訓講座和培訓班,培訓基層技術員和漁民1650人次。大力宣傳水產養殖質量安全法規及標準,普及科學用藥知識,使水產品從業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得到普遍提高,養殖生產中違規使用禁用藥物的狀況得到有效遏制。
樹立服務意識,加強日常管理。通過調研得知,養殖漁民亂用藥、用禁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學用藥知識和抗風險能力。為此,在舉辦培訓講座宣傳無公害養殖的基礎上,該省水產病害防治中心積極開展“服務上門,科技下鄉”活動,主動到養殖場送科技書籍,幫助養殖場防治養殖病害。同時,根據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推動“兩項登記、五項基本制度”的落實,設計印制了一批養殖生產日志范本發放到養殖場,并指導技術員如實填寫。目前,一些大型養殖場已將科學用藥制度和養殖生產日志制度納入日常管理,為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減少漁民風險,保障消費者食品衛生安全提供了依據。
加大監控力度,完善檢測體系。自2002年始,該省每年組織實施農業部下達的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控計劃,共抽樣740批次,其中對蝦410批次,羅非魚330批次,送到農業部指定的檢驗單位檢測,監控項目主要是禁用藥物殘留量。通過開展藥物殘留監控,對養殖生產中濫用抗生素的現象起到了控制作用,同時對保證該省出口水產品原料質量、促進水產品加工出口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為了填補海南省水產行業質檢機構的空白、完善檢測體系,省海洋與漁業廳著手建設省漁業質量環境病害監督檢測中心,目前,檢測中心已完成設備采購和設計,預計年內可完工。
開展專項整治,推進示范帶動。根據農業部漁業局部署,省海洋與漁業廳一方面積極開展水產品藥物殘留專項整治工作,多次組織專項檢查;另一方面開展無公害產地認定和標準化示范工作,認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13個,國家級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區4個,輻射帶動無公害養殖和標準化養殖。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工作引導漁民自覺遵守國家有關法規,提高該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增強部門協作,促進工作成效。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藥物、飼料、生產等各個環節分屬不同的職能部門監管。為保證工作切實有效,在省食品安全委員會、省動物源性食品藥物殘留監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該省海洋與漁業、農業、工商、技術監督、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等職能部門多次采取聯合行動,對獸藥銷售、使用進行宣傳、檢查,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省海洋與漁業廳還積極配合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開展出口基地備案工作,共備案出口基地206家,面積5.3萬畝,并共同加強對出口基地的監管,有力地保障了該省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