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根據世界漁業中心(WorldfishCenter)和保護國際組織(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公布的最新報告,與其他形式的動物蛋白生產(例如牲畜)相比,水產業的效率更高、對環境的破壞性更小。
于近日曼谷東盟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會議上公布的該報告以近兩年的時間對75個物種的生產系統進行了評估,并發現相較其他動物蛋白生產系統,水產業的效率更高、對環境的破壞更小,另外,水產業對環境的影響也因國家、地區、生產系統和物種而“明顯”不同。
該報告因而得出結論,在未來二十年中,對養殖海產品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養殖海產品也將成為日漸增長的城市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并且水產業必須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環境影響來滿足這一需求。
名為“藍色邊界(BlueFrontiers):水產業的環境成本管理”的該報告據信是“有史以來最為全面的全球水產業分析報告”。
報告主編兼非營利組織世界漁業中心總干事StephenHall博士表示,“正如報告所言,必須開展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術交流,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舉措以促進可持續性以及可填補知識空白的研究投入。這些努力將開創一個更具生態可持續性的行業,如果我們希望滿足今后世界對魚類的需求,這將成為一個尤為重要的目標。”
報告中的關鍵發現還包括:截至2020年,全球水產業生產有望達到6,500萬到8,500萬噸,至2030年則將達到7,900萬到1.1億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