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截至今晚,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瑞士等六國科考人員的大搜尋進行了整整8天,歷經4個豚類保護區,行程800多公里。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介紹,目前暫時未發現白鰭豚蹤影。同時,江豚數量銳減也讓人憂心。
今天下午5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王丁博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本次考察將歷時6-8周,預計行程3400公里,考察區域為宜昌至上海江段。在以往的考察中,1997年曾發現白鰭豚17頭,1998年發現7頭,1999年發現4頭。武漢至石首江段是歷來發現白鰭豚最多的地方。該江段集中了4個豚類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護區就有兩個。
科考人員頗感憂心,可以斷定的是白鰭豚的種群數量低于50頭,不足50頭的數量廣泛分布于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自然繁衍的希望太渺茫。一旦發現白鰭豚,實施捕撈并遷地保護已經成為拯救殘存白鰭豚的必要措施。
科考人員強調,這是一次科學考察,即使最終沒有發現白鰭豚,也不能宣布白鰭豚已經滅絕。要認定白鰭豚滅絕,標準是20年沒人親見白鰭豚,然而去年,洪湖保護區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白鰭豚。
“Isee,Isee.(我看見了)”考察船上高倍望遠鏡旁的芭芭拉·泰勒臉上露出驚喜,一旁的工作人員趕緊錄入這次發現的相關資料。長江江豚,這個曾經常見的物種,現在,科考人員要用國際一流的觀測和探測設備來搜尋。
船行洪湖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面上漂浮著大塊的油污,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科考人員感慨,長江環境繼續惡化,人們將白鰭豚和江豚推向了瀕臨滅絕的境地,豚類生存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現在長江的水質已經不適合豚類生存。
長江航運業發達,眾多船舶大大壓減了江豚的生存空間。惡意捕撈較為嚴重,豚類誤入漁網喪生的事情屢有發生。長江里四大家魚近年來銳減了80%,食物不足也成為一個嚴重問題。
“按照江豚的現狀,它早已具備了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資格。”王丁告訴記者,目前,技術論證已經完成,農業部也完成了最后評估,只等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江豚晉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將為時不遠。
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行列,對江豚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加大保護力度,同時強化公眾對江豚的保護意識。
目前,對江豚的保護工作已經加緊啟動。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里,江豚數量已達30頭,而且每年都有兩三頭小江豚出生。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鰭豚館,世界首例人工條件下出生的小江豚已過了一周歲生日,現在江豚媽媽又有喜了。
新聞鏈接:“水中熊貓”白鰭豚極度瀕危
11月6日,由中國、美國、瑞士、日本、英國、德國6個國家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開始在長江流域搜尋被稱為“水中熊貓”的白鰭豚,以評估這種珍稀水生哺乳動物的種群現狀以及它們的棲息地情況。
白鰭豚是世界上淡水豚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為我國特有,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學術界所高度重視。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一只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去世。此后的數年中我們一直在尋找著白鰭豚的身影。
由于長江漁業、航運、水利等人類活動的增加導致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白鰭豚的數量急劇下降,長江白鰭豚有可能成為地球上第一種消失的鯨類動物。專家估計目前它的總數不到50頭,處于極度瀕危狀態,找到白鰭豚并集中起來進行保護是這個物種繼續生存的唯一希望。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