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北太平洋公海漁業相關國家及地區間協商第10次會議。參加此次會議之日本水產廳國際課交涉官太田慎吾于3月8日在水產廳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會中報告「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公約」各國已經達成協議。此后,將根據公約成立新委員會。希望能長期保育該海域生態系及漁業資源,確保資源能永續利用。
該協商起因是因為國際社會對天皇海山底棲魚類資源之情況非常憂慮,該協議不僅針對北太平洋公海的金眼鯛等底棲魚類,對于該區域其它漁業管理機構(WCPFC)未列入管理之秋刀魚及赤魷及表層魚類也將列入管理對象。管理是根據科學委員會的建議設定TAC(容許漁獲量)來進行。
對于天皇海山的底棲魚類資源,日本目前是自我約束進行漁獲努力量的削減或休漁,其它國家也分別進行個別之管理計劃。目前管理標準并不一致,公約生效后,將依據科學委員會所定之指標,進行全面法律管理。臺灣與韓國等國于公海從事秋刀魚漁業,當漁獲量過多時,應該有適當之管理計劃。具體之管理標準要公約生效、委員會成立后方能推動。
參加本次會議的有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大陸及臺灣等,公約生效日,是除了臺灣以外六國中有四國批準后180日生效。
太田漁業交涉官指出,日本已經努力推動批準此條約,但通過時間目前仍不清楚,但要生效至少要一年以上。
對象海域是北太平洋公海中,北馬里亞納群島之專屬經濟(EEZ)之東側開始到180度為止向北延伸到北緯20度為止,180度以東到西經140度在北緯10度以內。西經140度以東到墨西哥EEZ西側,南界到北緯20度。但白令海公海、鄂霍次克海公海及沖之鳥島的EEZ境界線附近公海這些區域除外。
環保人士表示,這項協議將可以保護面積達1,611萬平方英里(4,170萬平方公里)之海底水域免于底拖網捕撈的破壞。
環保人士長久以來抗議,海底捕撈船只使用很重的網和其它拖拉海床的捕撈設備,造成敏感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的傷害。
2006年聯合國的一項報告警示,曳網作業(drag fishing)將傷害聚集魚群和冷珊瑚、海綿及眾多海洋生物為家的海底山或海中山脈。參與協商的國際海洋保育組織Oceana代表安提那(Ben Enticknap)表示,現在就要停止該等捕撈行為。
東北太平洋的臨時保護措施讓科學家有時間研究漁獲量與發展長期管理方案。安提那希望能因此永續發展漁業。
根據路透社提供的協議復印件,僅準備對東北太平洋實施臨時限制,擔憂其它未受保護的區域。
科學家說,漁船已改善尋魚技術,因而減少沿岸的捕魚并大量轉至包括北太平洋的公海。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漁業科學家保利(Daniel Pauly)指出,已針對如鮪魚等特定魚種作出管理協議,但沿著海底山脈棲居的魚群卻已遭受嚴重打擊。
保利將已遭海底曳網捕獲的魚種所需要繁殖復育的時間比喻為就如同開采煤礦、從底層一直開采到鏟平山頂所需的時間。
保利說,雖然這項協議立意良好,仍需視海洋底層漁業管理組織是否賦予實施限制的權力。
環保團體仍關切該協議和先前達成之南太平洋漁業管理協議管理水域間仍有5,100萬平方英里海域未受保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