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上海多寶魚因為養殖戶下藥太猛,查出致癌的硝基呋喃類代謝物事件還未平息,廣受人們喜愛的桂魚又查出含有致癌孔雀石綠。隨后,鰻魚、鯉魚等淡水魚也相繼被卷入了“嗑藥”風波。市民不禁要問,水產品到底怎么了?12月5日,記者走訪長沙市區幾大水產品市場時了解到,由于淡水魚頻發“事故”,許多水產品商販都表示,對今后的水產品要多個心眼。
鰱魚、鯽魚“趁虛而入”
上午9時的長沙西長街,正是一天中最為繁忙的時段。這里可是長沙市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
記者看到,不足500米長的西長街兩側擺滿了鮮活的魚、蝦、蟹、鱔及各類凍品,貨進貨出、車來車往,交易十分紅火。“雖然各家魚鋪店里仍然可以找到桂魚、鰻魚等‘肇事’魚種,但受青睞程度明顯不如從前。”西長街的一位工商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眼下每天的交易量都在100噸以上,比上月有所增長,但是,淡水魚主要還是鰱魚、鯽魚、草魚等好賣。
從西長街工商所的一份市場統計表看,來自湖北、江蘇及岳陽等大型漁場的淡水魚類大量登陸長沙,特別是來自湖北的鰱魚,交易量上月開始大幅度增加,日成交量達到30噸左右,成為水產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品種。江蘇等地的鯽魚個肥,價格便宜也迅速成為市場的新寵,日交易量在16噸左右,排在第二位。同時,洞庭湖周邊縣市的草魚近期也比較受市民的歡迎,占據著西長街的第三銷售量。
“嗑藥”事件牽動商販心
除了多寶魚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外,桂魚、鰻魚、鯉魚都是長沙水產品中的“親民一族”,各大小農貿市場及超市里隨處都能看到。
“多寶魚致癌的調查有結果了嗎?”“怎么桂魚也出現問題啦?”“總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意以后可不好做了!”長沙紅星水產市場的商販們對近期水產品“涉毒”事件非常關心。“這些魚畢竟是吃到肚子里的,如果真的有毒,肯定不能再賣了。”一位商鋪的老板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會留意電視、報紙上關于水產品“涉毒”的報道。
“肇事的多寶魚、桂魚、鰻魚在淡水魚乃至水產品中的比重較小,就算停售對市場的影響也不會太大。”紅星水產市場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但也有幾位商販認為,從長遠來看,淡水魚不斷陷入“嗑藥門”,市民肯定會對所有淡水魚都產生一定的戒心,包括一些沒有任何問題的水產品。一位從報紙上獲得消息的商販,對記者開玩笑說,“我這些天非常關注報紙上的淡水魚報道,哪種淡水魚又‘嗑藥’了,就趕緊減少上貨。”
首次全市抽檢硝基喃
“硝基喃的售價相當便宜,因此不排除有不法商販在平時的水產品養殖過程中有偷偷使用的可能。”長沙市禽畜水產局漁業處一位負責人介紹,硝基喃通常多用于魚蝦類產品的養殖,是可致癌的亞硝酸類的抗生素,長期食用可能致癌,很早以前就被國家明令禁止使用。
據悉,自從上海發生多寶魚事件后,長沙水產部門就加大了長沙水產品市場的檢查力度。“以往水產品上市后,衛監部門會對水產品是否含有硝基呋喃類代謝物進行檢查,但在郊區的養殖場,有關部門一般并不抽檢這一物質。”長沙市禽畜水產局漁業處的負責人介紹,年底前長沙將對郊區水產養殖場進行一次全面的抽檢,抽檢范圍涉及所有魚、蝦、蟹。硝基呋喃代謝物也首次被列為檢查項目之一。該負責人表示,所有抽查的品種都要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將就地封存、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相關人員依法進行查處。據悉,目前,長沙本地產水產占本市水產市場總量約1/8。相關部門正在制訂抽查數目、檢查方式等細則。
識別污染魚“五法”
據省禽畜水產局的漁業專家介紹,除了人為的給魚下藥或使用過量激素能使魚產生致癌物質外,含有各種化學毒物的工業廢水排入江河、湖泊、近海甚至漏入池塘,生活在這些水域里的魚類會受到污染,人食用了也可能發生中毒。那么如何識別污染魚呢?
首看魚形。污染魚的魚形多不整齊,頭大尾小,脊椎彎曲或尾脊彎曲僵硬,甚至頭特大而身瘦、尾長而尖。這些畸形魚的肝、腎和腸也特別大。
二觀魚身。受污染的魚身多有魚鱗脫落,有的魚皮發黃,尾部發青,在污染較重的水域,魚的肌肉會呈綠色。此外,有的魚肚膨脹。
三睇魚鰓。魚鰓不光滑,形狀較粗糙,尤其是呈現暗紅色或淺白色的,大都是受污染的魚。
四瞧魚眼。有的魚看上去體形、魚鰓雖正常,但眼睛混濁,無正常光澤。
五聞魚味。正常的魚有種新鮮腥味,而受污染的魚往往氣味異常。如果在食魚時發現有煤油味(受酚污染)、火藥味(三硝基甲苯污染)、杏仁味(硝基苯污染)以及類似氨水味、農藥味等不正常的氣味時,就應堅決棄掉。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