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入冬前,江蘇興化一片繁忙的景象。在該市海南鎮興發村大片水稻田里,許多農民一邊忙著收割成熟的稻谷,一邊捕撈稻田里套養的魚、蝦、蟹等水產品。在他們身旁的小路上,各地商販專用三輪車來來往往,疾駛而過。
農民盛如壽算了一筆賬,他家共承包村里1.24公頃稻田,今年除收稻谷6500公斤外,魚、蝦、蟹的產量達到1200公斤,總收入40176元,除去購買種苗和水電費等開支,獲純利27406元,比以往單一種植水稻每0.06公頃凈增收入600元以上。目前,這種按農業標準化組織生產的稻漁共作方式,正在興化市廣大農村迅速推廣,項目區總面積已達0.8萬公頃。
興化市生態條件優越,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曾多次榮獲全國十大糧食生產先進市光榮稱號,淡水產品生產總量也連續10多年居江蘇省之首,廣大農民有著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2003年,興化質量技監局、農業局、水產局等部門,在認真總結不少農戶邊種植邊養殖經驗的基礎上,把稻漁共作列為全市農業標準化的重點項目,成立了專門的項目技術小組。項目技術小組以承租海南鎮許馬村2.5公頃淡水養殖田為試驗研究基地,直接參與稻田養殖和水稻生產的全過程,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實踐證明,稻田里養殖的魚、蝦、蟹可以起到水稻病蟲害的天敵作用,可以減少乃至不用農藥進行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其排泄物又可作為水稻肥料被吸收。此外,由于稻田里生物數量大,品種豐富,加之地形復雜,又為魚、蝦、蟹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食餌,有效改善了魚、蝦、蟹的活動環境。
稻漁共作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全市各鄉鎮領導的濃厚興趣,不少鄉鎮主動要求加強指導和推廣。為此,他們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海南、釣魚、下圩、安豐、竹泓等鄉鎮,作為稻漁共作項目的標準化示范區,并在海南鎮建成430公頃田的核心示范區。在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揚州大學等專家教授的大力幫助下,項目技術小組對實驗過程的相關技術進行了配套組裝和集成,先后研究制定了《稻漁共作 水稻生產技術規程》、《稻漁共作 河蟹生產技術規程》和《稻漁共作 青蝦生產技術規程》3個江蘇省地方標準。由相關單位共同完成的稻漁共作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研究,還榮獲了2004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稻漁共作項目也被列入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為加快項目的推廣工作,增強廣大承包戶的標準化生產意識,興化市先后舉辦稻漁共作培訓班64期,培訓人員659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2萬多份。各相關部門同時加強對示范區內農產品的投入監管力度,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統供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保證了各類技術規程的有效實施。
稻漁共作項目的實施,也極大地提高了興化市農副產品的品質和知名度。由于項目區稻田嚴禁使用農藥,種植出來的大米被當地農民稱之為蟹田大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往往種植前就被銷售商訂購一空,每公斤價格也比同類稻谷高出0.4元以上。欣花牌蟹田大米,更是直接與蘇果超市結盟,全面進入江蘇省各地銷售,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據統計,項目區內已有9個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產品,全市建成蟹、漁、蝦等水產品批發市場10個,日成交量近30噸。目前,在興化市實施稻漁共作項目的0.8萬公頃稻田中,總產稻谷3240萬公斤,河蟹350萬公斤,青蝦86萬公斤,魚700萬公斤,實現總產值26720萬元,除去各類投入品等費用,實現總利潤1.3億萬元。示范區涉及農戶8055戶,總人數2.9萬人,人均收入已達4483元。稻漁共作項目已成為興化振興農村經濟和致富農民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