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全球各國利益聯系日趨密切的今天,一國在設計本國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時,應有全局觀念,應就全面實現海域價值(尤其要注意兼顧海域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及社會價值)作出整體的制度設計,使海域權利在海域管理法、環境保護法、資源法的必要約束范圍內交易、流轉,同時避免實踐中有關部門濫用管理海域的行政權力,努力建設一個法治與和諧的社會。
一、從政府供給走向市場供給:海域價值的實現路徑
有關法律確認了國家對海域的獨占性支配權,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對所有海域進行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并可排除他人的干涉。但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并不直接行使所有權權能,而是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以各種形式將所有權權能進行轉移,如國家劃撥、市場出讓、轉讓等方式。海域的不可讓與性,決定了要在效率原則下發揮海域的財產功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只能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原則,通過用益物權制度將海域所有權的權能引入市場。只有這樣,作為重要自然資源的海域才能真正實現物盡其用。
過去,人們習慣認為海域資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沒有勞動的投入,因而沒有經濟學上的價值,理論上推行海域資源“非資產化”的管理模式,實行海域資源無價和無償使用政策。現代意義上的海域使用,因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和技術,已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資產化”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國家因特殊需要、出于公益目的使用海域的情形依法采用“國家劃撥”的方式,對于廠商主體的海域使用要求,應推行市場供給方式,讓使用者通過市場機制有償取得海域使用權。海域使用權的取得應該是廠商與國家談判交易“討價還價”的結果,而不是政府分配的結果。
總之,海域權屬管理要尊重市場規律,強調海域權屬有償取得。隨著人們對海域使用具有“資產化”性質的認識不斷深化,海域使用權的取得也由過去的行政劃撥方式為主轉變為有償交易方式為主,海域使用權從政府供給走向市場供給,由行政分權發展為產權管理。
二、產權制度:實現海域價值的制度需求
“公地的悲哀”揭示了自然資源產權界定的重要性。海域作為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明晰其產權關系。海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也要求建立一個統一的產權行使體系。
海域(資源)產權的架構必須充分考慮到海域價值的實現,海域(資源)產權制度的結構也必然是多元的和復合的。因此,海域產權制度框架中最基本的幾項法律制度應包含以下方面:
1. 海域權屬管理制度。海域權屬管理包括海域的國家所有權、海域使用權、相鄰海域利用權等內容。(1)海域所有權制度。海域所有權由國家享有,這意味著海域使用的立法權及管理權主要由國家行使,地方立法機關和政府可根據中央的授權行使這些權力。對于屬于國家所有的海域,應明確任何用海主體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轉讓,并作為原則加以規定,以維護國家海域所有權。(2)海域使用權制度。海域使用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國家所有的特定海域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和一定的處分權利。海域使用權制度圍繞海域使用權流轉這一中心,規范海域使用權流轉一級市場,建立規范有序的海域使用權流轉二級市場,規定海域使用權出讓的條件和程序、海域使用權流轉的條件和程序,確立海域使用權的取得、海域使用權登記、海域使用權證書頒發、海域使用權的變更或終止、海域使用權流轉的公示、海域使用權爭議調解處理等方面的制度。(3)相鄰海域利用權管理制度。由于海域是固定的、特定化的區域,應當建立相鄰海域利用權管理制度。
2. 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海域的有償使用是海域使用法律制度的核心之一,國家依法實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是國家所有權的體現。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具有使“產權”在海域資源領域具體實現的功能。該制度的實行,不僅有助于國家海域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而且有利于杜絕海域使用中的資源浪費和國有資源性資產流失。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制度化的產權交易有助于促進海域價值實現,但是,產權交易必須在行政權所確定的范圍內進行。行政權對產權交易的邊界限制,表明了政府對海域使用者最權威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海域使用權監督管理和保障機制,是維護海域產權關系的正常運作、做好海域使用權管理工作的關鍵。只有完善國家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才能使國家海域使用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海域能否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僅僅依靠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管理是不夠的,需要調動社會公眾、有關單位的積極性,以實際行動保護海域,做到合理開發、使用。各類管理實踐證明,海域管理中也應引入獎勵、檢舉、控告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將其作為一項基本法定制度。
可持續利用亦應作為海域使用、管理中的基本制度。海域是非人力所能創造的,它的地域性、整體性、廣闊性是固有的,未來人類對其依賴關系的不斷增強也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應通過立法強化海域管理,保證對海域資源的永續利用,以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