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鎮江市漁政站接到丹徒區漁民的電話,反映長江鎮江段發現一種幼小的“怪魚”,每天捕撈量達數千條之多。經過水產專家鑒定,這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魚類,名叫淡水白鯧。他們推斷,此魚在長江中已繁殖成自然種群。這種熱帶魚種是如何侵入長江的,為什么能在長江中繁殖?作為外來種群,它是否會排擠本地魚類,目前尚不清楚,鎮江市漁業部門正在進行相關調查。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鎮江市水產技術指導站,專程采訪了最先調查確認這種“怪魚”的副站長、高級工程師朱孝鋒。據朱站長介紹,這種魚原來生長在熱帶地區,現在長江中捕撈到的大多長六七厘米,稍大一點的長14厘米,全為當年繁殖的幼魚。這些天來,十幾條船每天都能捕撈到,加起來有百十斤重,每斤有50多條,說明自然繁殖的可能性很大。
朱孝鋒說,根據資料,淡水白鯧生長的最適宜溫度為21℃至30℃,這種熱帶魚在低于10℃的水中便無法存活,而成群的幼魚出現在冰冷的江水里是個謎。朱站長說,由于氣象和水文部門均不對江水最低氣溫作監測,目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長江鎮江段的最低水溫是否已超過10℃,不得而知。他還有另一種推測,由于鎮江至大港沿線有若干工廠向江中直排冷卻水,說不準在這個江域形成了“暖流”,使淡水白鯧在嚴寒的冬季仍能生存,到了第二年就自然繁殖。他表示,他們將在今年冬天最嚴寒的時候,對長江沿線水溫進行觀測,并密切關注長江中淡水白鯧的動向。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