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長街鎮根據市場需求,立足資源優勢,引進養殖新品種,引導農民調整漁業生產結構。目前,海參和鮑魚成了該鎮的養殖“新貴”。
海參是一種珍貴的海產品,歷來被視為“八珍”之一。它喜冷怕熱,本不適合在泥質海塘生長,南方沿海養殖極為稀罕。為了讓這些嬌貴的“客人”落戶長街,當地養殖戶張德水投資12萬元,采用投石造礁的方法建成16畝海參池,并專門從大連購進優質刺參苗種。作為寧波市首個海參養殖基地,寧波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專門派研究生石曉輝蹲點進行技術指導。與張德水還處于新品種、新技術的“試水期”相比較,宏寧苗種繁育場的黃道貴等農戶已先嘗到了新品種、新技術帶來的甜頭。去年6月份,他與其他養殖戶合股,籌資90多萬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鮑魚育苗基地,當年就成功育出鮑魚苗50多萬粒,全部運往廣東、福建等地,產生效益50多萬元,并填補了我縣鮑魚育苗技術的空白。今年鮑魚苗又長勢良好,預計收入可達100萬元。
據統計,去年至今,該鎮已成功引進3個養殖新品種和4項養殖新技術,使該鎮原來以貝類、對蝦等比較單一的養殖模式向多元化、多樣性和多層次格局推進,增強了養殖業的發展后勁。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