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聽說金壇市儒林鎮有位叫秦偉根的養蟹高手,最近連續幾年每畝凈效益都在萬元上下。消息傳到金壇市農林局,不少專家坐不住了,當即組成調研組去現場核實。
11月16日,專家組來到秦偉根家。不善言辭的老秦從抽屜里取出一大沓去年螃蟹銷售票據。一統計,去年上半年,老秦銷售成蟹452公斤,畝產141公斤,平均規格160克/只,平均價格近90元/公斤;收獲青蝦約220公斤,畝產達68公斤。蟹蝦套養,3.2畝池塘實現產值約42000元,獲利31000元,畝均凈效益約9700元。活生生的事實令調研組成員驚嘆不已。
老秦養蟹,何以如此了得?金壇市農林局分管副局長周建立在實地調研后認為,老秦養蟹,傳承了金壇首創的“631”(畝產河蟹60公斤,青蝦30公斤,優質魚類100公斤)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的精華。與此同時,水草管理、全池增氧、高密度養殖,這3項技術革新大幅度提高了他家的養殖效益。
走進老秦家的池塘,乍一看,一棵水草也沒有,但如果你用竹篙從河底往上挑,密匝匝的河草卻是沉甸甸的一片,這就是老秦的一大革新成果。據老秦介紹,每年4月底5月初,伊樂藻假如生長過旺,便采取刈割措施,割去伊樂藻上部10-15厘米,以促進伊樂藻新的根系、莖葉生長;高溫季節用竹樁、繩索,將伊樂藻固定在水面下50-60厘米深處,這樣伊樂藻既不會腐爛,又能凈化水質,同時也能降低水溫,營造適于河蟹生長的環境。
在池塘邊,調研組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池塘內大約每隔20米就有一排一排的氣泡往上涌。其實,這又是老秦的一大新招——新型納米材料配套空氣壓縮泵增氧。據金壇市水產指導站站長周玉慶解釋,與傳統的渦淪式增氧方法相比,它最大的優勢是變動態增氧為靜態增氧,變一點增氧為全池增氧。在長期陰雨或陣雨后,以及高溫悶熱天氣,及時采用這種方法增氧,會進一步促進水體流動,保持水池中溶氧充足,防止河蟹缺氧,促進河蟹脫殼和生長,而且水草不易腐爛。
解決了水草以及氧氣含量的問題,高密度養殖自然水到渠成。據老秦介紹,他家3.2畝水面,2003年投放優質種苗5000只,2004年增加到1000只,2005年又增加了500只,今年的投放量更是達到了8000只,而且成活率均在85%左右。目前,每年成蟹的規格都在130克/只到160克/只之間。這樣一算,畝產150公斤-200公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金壇市農林局局長湯和平給大家算了一筆賬,目前,金壇全市河蟹養殖畝效益一般在2500多元,畝效5000元、上萬元的是鳳毛麟角。假如推廣秦偉根養蟹的成功經驗,按現在金壇市河蟹養殖面積7萬畝計算的話,倘若每畝效益提高1000元,那就是7000萬元,全市農民人均可以增收近200元。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