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從江夏區獲悉,魯湖養殖場今年成功培育出約10厘米長的鳡魚苗3萬尾,填補了湖北省鳡魚人工繁殖空白。這是魯湖養殖場“科技興漁”發展戰略的一個成果。
魯湖養殖場計劃建成優質無公害水產品基地。今年3萬畝湖泊一改過去傳統養殖花、白鰱習慣,全部投放具有高營養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名優水產品,如鱖魚、黃顙魚等。
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對湖泊資源摸底調查,魯湖養殖場將湖泊劃成三大塊,科學確定湖泊每塊水面的放養品種與數量,河蟹養殖面積2萬畝,鱖魚、黃顙魚養殖面積分別為7000畝和3000畝,初步形成了湖泊養殖上規模、上檔次格局,帶動本地區湖泊養殖走上特色漁業路子。
“基地+院所+農戶”,這是魯湖養殖場堅持走的路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好!棒敽a專家大院”成立,吸納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王衛民領銜的專家隊伍。王教授研究的《黃顙魚規;B殖技術》和《黃顙魚人工繁育技術》在這里派上用場,科研與生產有機結合,目前在江夏區推廣面積已達35萬畝,年畝平純收入增加近700元。
魯湖養殖場有連片精養魚池近萬畝,以往養殖品種單一,養殖結構不合理,年畝平產值不足2000元。漁場與專家一道摸索、試驗、示范,目前已建立“池塘主養鱖魚模式”、“長吻魚危高產高效生產模式”,這兩種模式年畝平產值均在5000元以上,已成為引領全區名優水產品生產的主導模式。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