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對蝦、羅非魚、太平洋牡蠣、鮑魚、紫菜……汕頭的特色水產品方興未艾,正在向產業化發展。目前,我市各區縣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因勢利導,培育市場占有率高的水產品特色品種,初步形成圍內蝦蟹池塘連片、高值品種養殖帶、灘涂小貝類增養殖帶和淺海吊蠔及藻類養殖帶的特色品種生產格局。
羅非魚年產值近3億元
據了解,我市漁業生產自然條件優越,有多處港灣和大片淺海灘涂,特別是南澳島海域水質優良,有許多可供深水網箱養殖的海域。近年來,我市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作為海洋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在穩步發展傳統養殖品種同時,充分發揮各地優勢,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優勢、市場占有率高的主導品種,努力建設一批優質、安全、無公害的現代化海水養殖基地,逐步形成“一區(縣)一品、一區(縣)多品”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養殖模式,促進了高產、高質、高值漁業的發展。近幾年,我市從茂名省級良種場引進200多萬尾奧本羅非魚苗,投放于各區縣的養殖示范點,經過兩年的引進養殖示范,各示范點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市養殖羅非魚的面積,包括混養的面積在內,有3萬多畝,年產量4.5萬噸,產值近3億元,從事羅非魚養殖有3000多戶。
做大做強特色水產品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自然環境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歷史傳統作業方式的不同,各區縣發展水域灘涂養殖業各有所側重,金平的牛田洋青蟹、潮陽的鮑魚、澄海的紫菜、濠江的“江蘺”、南澳的蠔等,構成我市水域灘涂養殖業的總體特色。
目前,全市共有26家養殖基地獲得省無公害產地認定,總面積2.6萬多畝,分布于各區縣,有對蝦、羅非魚、太平洋牡蠣、鮑魚、鰻魚、扇貝和紫菜等養殖品種,其中5個產品獲得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認證。
該局負責人稱,今后,我市將加大資金投入發展特色漁業,包括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種苗引進、海區整治等,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漁民投資為主體、其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漁業投資新機制,增強漁業發展后勁。同時,大力推進“一條魚”工程,實現產品產業化。加大技術推廣、優新品種引進力度,培育新的示范基地,豐富“菜籃子”的品種結構,提高質量檔次,促進漁民增效增收。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