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就漁業流通而言,“如果說日本比國際發達水平落后了20年,那么中國則又要比我們這個鄰國又落后了20年。”業內專家指出,未來中國漁業經濟的主要問題就是解決流通環節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政府根據國情和漁業資源變化情況,制定了相關扶持政策,使生產、流通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國水產品總產量從1949年的52.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5101萬噸,目前占世界總產量的38%;從1991年開始已經連續16年位居世界第一,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從2002年起連續4年位列世界第一。
與總產量和進出口量的逐漸健康上升相對的,卻是我國的漁業產品將近有25%在流通環節被損耗,而發達國家的損耗率低于5%,僅此一項每年損失近千億元。另外,中國水產品流通企業規模普遍較低,流通半徑較低,市場不具備價格發現的職能。
現狀篇:遍地市場,沒有市場
中共榮成市委副書記徐東璞說,威海沒有市場嗎?威海遍地是市場,任何一個社區門口都可以看到用板車賣水產品的場面,批發交易也是私下隨時隨地在進行。但威海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市場,即讓個體之間的交易最后決定價格的平臺。
全國漁業看山東,山東漁業看威海。去年以來山東水產品總量718萬噸,毫無疑問地是全國老大,而其中245萬噸是威海貢獻的。一葉知秋,威海的情況是全國漁業市場的反應。
買魚難,有錢買不到好貨
有人肯定要批駁這樣的論斷。2005年中國水產品產量已經達到5101萬噸,漁業是近十幾年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目前水產品已經占到中國人飲食結構的10%左右,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從1949年的1公斤多提高到1978年的4.8公斤,到目前的將近37公斤,從1995年開始就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占有量,目前則已經超過了世界水平10公斤左右。怎么能說中國人吃魚難呢?
但專家指出,這37公斤中有相當數量用于出口,或被集中消費、集團消費、工業消費,比如磨成魚粉等等。家庭消費人均占有量尚不足14公斤。我國水產品人均消費量占生產量不到40%,而國際水產品在扣除生產魚粉和腐敗變質水產品廢棄外,消費量大致占產量60%左右。而根據聯合國糧棉組織(FAO)對世界水產品人均年消費量狀況的統計顯示,2006年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的水產品人均消費量都在60公斤左右。水產品是動物性脂肪的主要來源,又不像牛羊豬肉那樣,脂肪含量偏高,近年來營養學家一直在呼吁用水產品替代一部分肉類。而日本人則認為他們患老年癡呆癥的人口比例比較低和他們大量食用水產品之間有著某種關系。中國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發展綱要》指出,到2010年中國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將增加10公斤。
對于終端消費者而言,最大的困惑也許是“有錢買不到”好的水產品。中國的水產品從出水到最終到消費者手里至少要經過五六個環節。漁船在海上作業時,會有專門的收鮮船去收購水產品,這些水產品之后就流通到漁港代理人手里,然后到大批發商、銷售批發商、小批發商,最后到達零售商。“水產品屬于易腐品,出水3個小時后實際已經開始腐爛了,只是這種變質過程肉眼是看不到的。”而據了解,中國的水產品在港口的停留時間差不多就有9個小時。倒船、卸船這個過程就長達4個小時。
中國水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高達25%,也就是說100斤的漁貨到達最終消費者的只有75斤。而這其中也反映了中國水產品加工尚處于初級階段。另外一組數據也可以說明問題,2005年水產品產量超過5000萬噸,但全國水產品出口創匯僅66億美元。以出口加工為導向的企業也許會因此表達自己的不滿,因為沒有大宗商品的批發市場,它們沒法及時地以合理價格得到生產原料。
中國漁業流通的專業化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專業化不能解決需求的多元化。中國人主要通過農貿市場和綜合超市獲取水產品,但無論哪個地方,其花樣都肯定有限。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歐洲專門的魚店有500個品種的水產品,不僅有熟食,也有半成品和活體,隨時可以滿足顧客對水產品的需求。但這背后,“需要一個完善的漁業流通網”。專家指出。
賣魚難,豐產不豐收
吃魚難,賣魚也不容易。根據一項民間調查,吃魚的人支付的錢大約只有不到30%到了生產者手里,“常規的在40%-45%之間”。流通環節的費用正常的不應該超過40%。因此“目前的流通環節是存在問題的”。
這是中國水產品大批量買賣中的一個典型情景。一輛滿載漁貨的漁船凌晨在港口靠岸,船家希望在天亮之前把漁貨賣出去,太陽升起意味著溫度升高也意味著漁貨要加速腐爛。有意向的批發商開在它卸貨的地方察看貨物并出價,但其中總有在當地特別有勢力的買家。為了確保最后得到這批漁貨,這個買家總要保持他的出價最高。等到其他買家都被擠出局后,它又會借口其它市場的交易價格比它的出價低為由,要求以比較低的價格買下這批漁貨。
這個時候,漁船只能接受這個買家的要求。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其它買家了,隨著氣溫的升高,漁貨變質以后還可能貶值。“漁貨不像蔬菜、水果,這個市場賣不掉,還可以去別的地方賣,今天賣不掉就只能扔掉了。”某船老大說,由于沒有可供參考的市場價,每次捕撈回來都不知道能賣多少錢。
那是否意味著那些有勢力的買家可以賺到錢呢?也不是。這些大批發商中的一些人說:如今生意越來越難做。由于怕收到他們的壓榨,很多漁船都選擇不在他們所在的港口停靠,因此他們的收益下降到了1斤漁貨4-5分錢。而在日本,大代理商的收益是3-4%。
市場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很多養殖戶“豐產不豐收”。中國的漁業發展在十五期間堅持“以養為主”的方針,2004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3209萬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65%。專家指出,中國的水產養殖已經不是什么問題,主要問題已經突出的反映在流通領域的運輸、保險、加工和銷售上。
“中國的漁業企業一直以來有重生產的習慣。”某企業看到市場上的鮑魚需求量很大,當時價格200多元錢一斤,即使賣給中間商少說也有150元斤一斤。于是一口氣養了30萬只。結果到了兩年多長成后,盡管當時小批量售價上升至220元一斤,但找不到任何地方能夠在短時間內出售這30萬只鮑魚。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當時說:真像是28歲的大姑娘愁嫁,都快愁死了。結果,最后只好以每斤不足一百元的價格給了一家臺灣罐頭公司,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企業的負責人說,倘若有一個市場能夠銷售,又倘若在開始養殖時就已經通過遠期訂單的方式銷售出去了,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廣東省湛江市大量網箱養殖的海魚都賣不出去,價格平均跌幅在一半以上;浙江洞頭漁民在牡蠣大量上市之時卻苦于找不到買主等等。因此在經歷了漁工貿階段以后,榮成市提出了“貿工漁”戰略。市場決定產品的最后出路,因此“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上來”。
嘗試篇:北方漁市 天天有魚
“等市場真正運作起來以后,原來要一兩天才能完成的交易,3個小時就能結束。”北方漁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樂平說,也就意味著3個小時內買賣雙方都能各償所愿,買家有貨,賣家有利。
電子化拍賣的一級市場
在北方漁市建成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對這個市場所能起的作用表示懷疑。“但如今可以看出點眉目了。”榮成市委副書記徐東璞說。
當一條漁船在海上結束捕撈任務準備回程時,它可以向漁市發一條信息,告訴漁市它大概將在何時靠岸;船上的水產品是什么,以及大概的規格、檔次以及對產品外形狀況的大概描述。
漁市收到這條信息之后,就會把它公布中國漁網(www.cappma.com)上,并在漁貨正式拍賣系統的電腦屏幕前連續滾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有興趣參加拍賣的買家都能看到信息,同時漁網也會根據它們收集的市場價格信息,提出該商品目前市場可能的價位,以供買家參考。
漁船到港后,拍賣就可以進行。目前北方漁市在開設了網上競價交易的同時仍設立了實體的拍賣場所,“中國的買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習慣不看貨就出手。”鄒樂平說,但現在所設的100個拍賣席位只是過渡性質的。以后等買家習慣了按照漁市所定的漁貨標準來判定漁貨后,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通過網絡的形式競拍自己想要的貨物。同時假如不想讓特定的拍賣時間限制自己,也可以事先設定好以什么價位要多少量的哪種貨物,讓交易系統自動來幫你完成交易。
拍賣開始時,每個買家面前的電腦屏幕上都會出現一個電子鐘,它的表面上顯示有商品的種類、級別、可以交易的數量,以及從高到低變化的價格。一旦出現心目中的價格,買家只要按下確認鍵交易就算完成了,“誰出價高誰就競標成功。”一批貨物可能出現幾個不同的成交價,原因是每個買家都不能包下所有的貨物。如果出現了兩個同樣的價格,拍賣師會讓價格從高到低再走一遍,也就是給買家再一次選擇的機會。假如貨物最后流拍,漁市和幾家大的采購商協議,由他們以一定的價格包銷。
一旦按下了確認鍵,市場就會發送一個信息給合作的銀行,讓銀行確認該買家的賬戶里有足夠的資金支付他所購買的貨物,并且把這部分資金托管起來。等銀行的信號回饋過來以后,買家面前的電腦屏幕才會顯示交易成功的信息,從而保證了漁民的基本利益。
競拍成功的買家就可以直接去提貨了。“以后船還在海上,拍賣就可以完成”,然后買家可以要求漁船直接把貨送到指定的地點,這樣就縮短了漁貨途中運輸的時間。實際上,大宗商品比如棉花、大豆由于交割地點的限定,往往增加了成本。“比如大連大豆的交割地集中在大連,但實際上大豆消費和加工主要在山東。”對現貨商而言,這就意味著大豆供應商需要先把大豆運往大連,完成交割,然后大豆消費廠家還需要把大豆再運到山東。
在很多漁老板看來很簡單的這個交易過程,“就是按一個鍵”,卻解決了兩個很棘手的問題。價格從高到低走,意味著賣家可以以比較高的價格賣出貨物。又因為整個競拍過程是非實名的,“可以做到出了拍賣師和買家,誰也不知道是誰買走了貨物”,這就從市場運行機制上杜絕了所謂漁霸欺行霸市的行為。另外支付行為發生在銀行賬戶之間,因此也保證了交易商資金的安全,避免了三角債,也不會再遭遇收到假幣的事情。而最大的優勢還是快捷,能夠讓買家和賣家在最快的速度內完成交易。
包括新西蘭奧克蘭漁市場總裁埃力克•F•巴萊特、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原國家糧食局局長高鐵生、原全國人大代表、榮成漁業協會會長唐厚運在內地漁市專家都說,北方漁市是我看到的世界最大、設計最完美的漁市場。
軟硬件支撐起平臺
拍賣使用的軟件直接從歐洲引進,“專門找了歐洲三大軟件公司的工程師到中國來設計、安裝、調試”。這套系統價值上千萬人民幣,而支付給外國專家的工資每人每天就要800美金,“他們一呆就是一個多月”。由于歐洲普遍使用的延時支付貨款并不適合中國,一個船老板說“我怎么能相信他(指買家)過兩天還會把錢給我呢?”。因此在中國必須做到即時支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設計新的軟件程序并更改接口,使得系統能使用第三方支付,為此又多花了100多萬。為什么一定要花費如此高昂的代價呢?原因是這種從高價到低價的荷蘭式拍賣方式是歐洲140多年的經驗積累和總結,此前也有國內公司試圖模仿著做一套軟件,但在技術上都沒成功。
樓上的拍賣大廳中,買家正在緊張競價。樓下的漁船正在卸貨、理貨。
“設計漁市時,很多船老板都說能不能把漁市造在碼頭上?”鄒樂平說,以前的老漁市離碼頭很遠,卸貨、理貨都在碼頭進行,不僅不衛生,要把漁貨送到漁市也是費時費力。為此最后建成的北方漁市離碼頭只有4米。凌晨漁船進港后,只要打開漁市面海的卷簾門就是漁船,貨物從船上直接進入理貨區。在理貨區由人工把產品按照不同的檔次分裝,“以后只要在這里加工包裝好,之后的所有環節都不再倒箱。”過去很多水產品因為頻繁從一個容器挪到另一個容器,加速了損耗。
在整個拍賣過程中,漁貨都可以存放在拍賣區,這是個溫度保持在5攝氏度左右的低溫區。如果漁貨一天內沒有賣完,這里還有容量達600噸的低溫倉庫。
市場除了可以是一個有形的物質存在,必須是一個能讓買家和賣家聚集在一起的所在,也就是說這個平臺必須有一套讓大家都遵守的規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漁貨的等級確定。”什么樣的魚算一級品,什么規格的蝦算是好的?中國不僅沒有這樣一套東西,而且對于同一種水產品,各個地方甚至總共有40種不同的稱呼。而在規則劃分上,還有很有趣的案例。有兩家企業鬧上了法庭,最后法官也不知道怎么判決,原來它們的合同上寫著甲方出售給乙方規格為8公分的鮑魚。鮑魚的外形呈橢圓形的,乙方堅持認為8公分應該是橢圓比較短的那端,甲方則認為是距離比較長的那兩端。而不同漁貨的劃分標準又不一樣,蝦可以按照尺寸來,有些按照重量來,有些魚又按照脂肪含量來劃分。
因此在做漁市之前,北方漁市先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在2年的時間內總共整理制訂了包括魚、頭足、貝類、蝦、蟹、在內5大類共五百多品種的標準。每種產品都用拉丁文、英文、中文等五種語言注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日本漁業協會的人來考察時,北方漁市送了對方兩套只有圖案和注釋的圖譜,“結果日本很多漁業公司的人都跟漁業協會要”。因為只有2套,最后這些公司只好花1500元人民幣每張的價格復印。
漁市從前面拍賣市場的失敗中得出,要做好拍賣市場,首先要建立起一套信息體系。如果信息無法順暢、及時、最大覆蓋面的傳播,怎么能保證拍賣的參與者足夠多,又怎么能保證拍賣在信息到達這個基礎上的公平?因此他們花了7年時間去做“中國漁網”,不僅有各種水產品的價格變動,還提供供求和展覽信息,同時給漁業企業提供咨詢。目前中國漁網已經是漁業行業點擊率最高的網站。
鄒樂平的市場情節
中國人做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業內人士指出,北方漁市現在做的很多事情,包括辦市場、定標準,“那都是政府、行業協會該做的事情”。如今卻由一個企業在做,其中必有因緣際會。?
威海市的領導出訪歐洲時,問歐洲漁市的人是否可以引進對方的電子拍賣模式。山東是中國的漁業大省,威海又是山東的主要漁區,北方漁市所在的石島港是中國最大的漁港,擴建以后可以停靠150萬馬力的漁船8000艘,“中國北方的漁船幾乎都可以集中在這里”。但對方告訴他,你們威海已經有人在搞了。這個人就是鄒樂平。
為什么是鄒樂平?20多年前,當20來歲的鄒樂平還在煙臺糧管所工作時,有一次陪領導到膠東下鄉。時逢年前,集市里熱鬧非凡,但當鄒樂平問一農民,過年準備花多少錢,準備買多少東西時,對方破口大罵政府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原來這個農民當年種了很多前一年很暢銷的大顆粒的花生,沒想到當年外貿出口中小顆粒的花生比較受歡迎。這個農民種的花生因為缺乏市場和相應的避險措施,一粒都沒賣出去。
這讓鄒樂平第一次沉思怎樣才能幫助種糧戶理順買賣關系。此后他就帶著20多個種糧大戶和收購者簽訂了合同,以一定的價格預先把糧食賣給對方。“如果市場好農戶可以分成,市場不好農戶也可以保本。”直到后來,鄒樂平才知道這種方式叫做訂單農業。此后的1988年、1989年,鄒樂平又親自主持了中國第一批批發市場之一的威海花生批發市場的建設。
盡管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離開了花生批發市場,但鄒樂平的市場情節仍在。于是在房地產市場以及期貨市場掘得第一桶金后,鄒樂平決定再次回歸。當時威海的主要資源就是二水一花(即水產、水果和花生),花生是油脂市場的主要產品,于是他著重考察了水產市場。發現國內根本沒有成型的市場,同時制約著國內水產業的發展。“決定做一個不落后的水產市場”,隨后他考察了包括日本、韓國、歐洲、澳大利亞在內的50多個市場,發現歐洲的易腐品流通技術特別是拍賣技術是最先進的。于是決定引進。
在做一級批發市場的同時,鄒樂平已經在考慮打通水產流通的整個環節。未來,水產企業和交易商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完成原料的采購和產品的銷售,其中各個環節,包括信息、交易、儲存、加工、理貨、配送、運輸等等服務,都可以由北方漁市提供。
“我把此前賺得所有錢都投進去了。”鄒樂平說,就像榮成市副市長張興民說的那樣,這么大的漁市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必須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此前有這樣的例子,很好的項目,因為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半路夭折。比如在未來2年內,由于要吸引盡可能多的漁業企業進入這個市場,而很多船老大已經提出:在剛開始漁市是否能不收交易手續費。那么政府是否可以給北方漁市一定的優惠政策,以讓它更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作為商人,最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投入和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中國人總有太強的模仿力和控制別人的欲望。
影響篇:利國利民 促進漁業發展
北方漁市現在正在積極聯系國內漁市,協商進入北方漁市所屬的中國漁業電子交易中心(EFICC),讓分屬于不同漁市的交易商能夠實現跨地區的采購。比如說舟山的漁業企業,可以通過同一套系統進入北方漁市,就某一批次在北方漁市拍賣的魚貨進行競標。目前已經有廣東、上海、遼寧、海南等地的漁市有合作意向。北方漁市希望能和國內40家左右規模比較大的漁市實現這種合作。
“在解決了跨國支付這個主要問題之后,”實現全球性的無縫采購并非癡人說夢。荷蘭、冰島等國際漁市和北方漁市用的是同一套系統。
買魚容易,賣魚也容易
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水產品到達漁市的3個小時內,就分級理貨、拍賣交易、打包完畢,可以進入配送運輸環節。在20小時內可以從石島運達9個省市的所有縣市所在地,直接進入零售環節。人們可以在前一天到專門的魚店訂購,第二天就能收到新鮮的魚了。由于有了完備的流通渠道,人們在魚店不僅可以看到來自本地產的水產品,還有從萬里之外運來的、相對新鮮的水產品。選擇因此變的多樣。
而讓消費者驚訝的是,盡管如此,水產品的價格卻比以前下降了15-20%。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生產者的收入也隨著下降呢?生產者通過拍賣方式要比非拍賣方式多得15%左右的收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福利都增加了,這些都要歸因于市場的力量。
“當時推這套系統時,最怕的就是大采購商不入場。”北方漁市有關人士說,但結果卻出乎意料。目前他們公開招商的100個拍賣席位已經有150多家企業報名,煙臺1家年采購量在6億元左右的企業報名了,與上海水產集團也初步達成了水產品銷售合作意向,甚至還有韓國的企業。如何篩選現在成了北方漁市最頭疼的問題。
雖然北方漁市12月1日正式營業,但目前已經通過電話幫買賣雙方進行簡單的撮合交易,同時設立了第三方支付。“這些采購企業都看到了好處。”僅在試營運期間,北方漁市的日成交量已經達到100噸。
更多的交易、更大的交易量在石島北方漁市產生,對榮成來說不僅僅是一組數據,更是榮成加強對外聯系的印證。盡管榮成是山東重要的產漁區,榮成乃至威海的崛起有別于山東其它區域國有企業的發展,而是漁業產業的深度發展。但是2003年的數據,因為水產市場尚未建立,信息閉塞,在這個擁有全國最大漁港、水產品總產量125萬噸的榮成市年水產市場交易量只有15萬噸。也就是這年起,榮成政府提出了打造北方最大漁市的目標。這是榮成推進經濟國際化,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促進漁業健康發展
“在日本,哪怕只是一條魚,只要你是要賣的,都必須進入漁市場進行交易。”業內專家指出,在漁市場進行的任何一筆交易都有明確紀錄。
反觀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漁業統計運行體系基本上與發達國家相似,統計數據完整、連續,質量較高。改革開放后,漁業生產基本上從集體經濟轉向了高度分散的個體與私營,給漁業統計工作帶來了前所未來的挑戰。目前,全國漁船捕撈日志制度除用于科研和抽樣調查外,基本上也遭到了破壞,失去了基礎數據來源。加之水產品市場全面開放,基本上沒有交易的完整紀錄。盡管仍然采用全面統計制度和方法,但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而缺乏統計數據的結果,就是宏觀調控政策的無的放矢。如果要使調控有所作為,除了解市場的交易價格外,還要了解交易的數量,這樣才能對市場有基本的判斷。因為無法進行有效調控,結果就是漁業生產的無序化。
隨著中國人口進入高峰期,專家預測到2025年人口至少達到15億,而耕地面積卻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撈食”即水產業在新世紀的發展,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不僅要改善人民食物構成,也要努力保證其健康發展,以保證這種糧食的完全。目前漁業占大農業的比例已經高于10%。
以目前水產生產的主體,水產養殖為例。1985年中國首次實行以養為主的政策,1990年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捕撈。但隨后就出現了市場上一方面缺乏某種產品,另一方面另一些產品卻嚴重過剩。這是因為缺乏宏觀的調控方向,不少省市的養殖戶對目前養殖品種結構調整感到茫然,你調我也調,至于為什么這么調,誰也不明了。還有比如淡水養殖的二次污染十分嚴重,一噸淡水魚產生的糞便相當于20頭豬;而海水養殖中,每生產1噸蝦需要投下飼料3-5噸,相當于1-1.3噸的蛋白質。但是因為沒有價量結合的分析,是否需要進行調控就成了一個問題。
目前漁業共吸納了近1300萬人就業,其中月70%從事水產養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加工、儲運、銷售和水產苗種繁育、漁用飼料、漁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漁業人口2100萬。因此對漁業電子化、漁業市場發展的支持,關系到至少2100萬人的利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