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殼、蟹殼、魚骨、魚鱗、魚內臟……這些常常被人們丟棄的東西,其實也能“變廢為寶”。近日,記者從泉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石獅市一企業利用海產品邊角料生產的產品,年產量約2000噸,年創匯高達3000多萬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在傳統漁業發展受阻的背景下,漁業深加工將為我市漁業發展打開另一片市場藍海。
魚蝦深加工
利潤空間大
“我們的甲殼素是從石獅當地魚蝦產品加工后的邊角料中提取而來,成本低廉,產品迎合了美國和歐洲市場的口味,且價格不菲,是傳統魚醬類產品利潤的3倍。”石獅華寶海洋生物化工公司負責人說。
據了解,華寶原是石獅當地一家傳統的海產品加工企業,2008年年底公司轉而主攻甲殼素研發技術,并迅速批量生產,大獲成功。目前,該公司生產的相關產品,年創匯高達3000多萬美元。
華寶的成功轉型,只不過是泉州海產品加工企業延伸深加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我市加大了對海洋生物制藥、海洋化工、海洋保健食品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扶持發展力度,海洋經濟成為泉州發展進程中的‘藍色增長點’。”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為保護海洋資源,近十年我市漁業捕撈量幾乎沒太大變化,始終保持在65萬噸左右。在捕撈量受限、傳統漁業難以為繼的背景下,發展海產品的深加工,延長漁業產業鏈,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最佳途徑。
90%漁業加工
為中小企業
據了解,近幾年來,泉州水產品深加工業發展較快,已擁有調味干品、魚糜制品、頭足類制品、腌熏制品、冷凍制品、海洋生化產品、食品添加劑等八大系列120多種,產品暢銷歐美、澳洲、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我國港澳臺等地區。
“從全市水產品加工總體現狀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表示,通過深加工獲得高附加值的規模企業、品牌企業、龍頭企業極少,絕大多數加工企業均屬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產品缺乏品牌運作和市場競爭力。
在水產品加工企業較為集中的石獅地區,目前至少有200多家加工企業,但成規模,能進行蝦干、鰻魚干、魷魚絲和冷藏品等深度加工的只有幾十家,形成品牌、系列產品的只有十余家。占絕大多數的是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除了冷凍包裝運輸外,就是進行腌制或曬干后再包裝銷售,提供初級市場的服務活動,經濟效益低下。
“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深加工是關鍵。”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制約我市企業發展的主要難題還是資金和土地。因此,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規模、品牌、龍頭加工企業在用地、財稅、金融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對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小型企業,也要積極引導和培育。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