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前天上午,是舟漁公司赴北太平洋的遠洋魷釣船首批返航的日子。據記者從舟山邊檢了解,當天共有27艘船返航。隨著魷釣作業進入尾聲,今年我市赴北太的327艘魷釣船,除先期已零星回港外,大部分也將在近期陸續返航。
與出港前“滿載而歸”的良好愿望相反,今年舟山北太魷釣可謂“行囊空空”。約90%的魷釣船虧損,其余大多保本,個別微利。經營業績之差創下1992年我市開始北太魷釣作業以來之最。
虧損之大前所未有
站在一大群頭發亂、胡子長的船員當中,“舟漁807”魷釣船船長蔣永國心情沉重地說:“我們船是今年6月2日起程去北太的,6月16日開釣,共釣了310噸魷魚。按今年的魷魚價格,保本起碼要450噸,還差了一大截。”
舟漁漁撈公司經理何漢揚告訴記者,今年“舟漁”赴北太的魷釣船有64艘,總產量2.3萬噸,比去年減少近1.7萬噸,沒有一艘實現贏利。僅抵銷直接成本,每艘虧損在50萬~60萬元之間,如果再扣除間接成本,虧損總額更是巨大。據他了解,舟山地方船只經營成本相對較低,虧損額稍小一些,也普遍在40萬元以上,只有個別船實現了保本或微利。
市海洋與漁業局外經外事處處長樂嘉靖證實了何漢揚的說法。他認為今年北太魷釣作業中,保本或微利的約只占10%,其中大部分為保本,業績為歷年來最差。
虧損原因多方面
油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三分之一;生產旺季迭遭大風襲擊,不僅無法進行正常生產,還要來回避風……撇開這些原因不說,對今年北太魷釣打擊最大的是價格的疲軟。今年魷魚價格只有5700元/噸,去年同期則在7500~8000元之間,這給了被高成本壓得喘不過氣來,指望在價格上挽回損失的眾多投資者致命一擊。
樂嘉靖說,目前外洋上的魷釣作業區除北太外,主要還有阿根廷附近的西南大西洋、秘魯附近的東南太平洋,我國漁船是上述地區的主力。“東南”產的因為帶酸味,價格最低,銷路也不好。今年“西南”“東南”產量從去年的近8萬噸上升到11余萬噸,單船均在1000噸以上。而產品的主要銷售地日本市場今年卻出現了萎縮,這直接導致價格下滑。
另據記者了解,作為北太魷釣的主力,我市產量占該海域國內總產量六成以上,對定價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今年經營壓力大,資金周轉難,部分企業一改以往囤積惜售,大批量低價拋售。更使其后熟悉“內情”的收購企業抱成一團,趁機殺價,價格走勢“雪上加霜”。
虧損暴露眾多問題
巨額虧損,使原先被贏利掩蓋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不少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為增加產量,今年北方一些漁船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北太大規模使用流網違規捕撈魷魚,損害魷魚資源,激起了漁民的公憤。12月7日,普陀遠洋漁業總公司等我市10家從事北太作業的漁業公司,聯名向農業部漁業局遞交請愿書,強烈要求從嚴打擊。
多年來對產量無休止追求也暴露出眾多“后遺癥”。樂嘉靖說,以北太為例,每年產量在12萬~13萬噸之間,如果控制在9萬噸以內,價格自然上揚。這需要國家對包括其他兩個作業區在內的通盤考慮,進行限船限產。
節約成本也是薄弱環節。魷釣船是耗油大戶,平均每天消耗柴油1.5噸,這當中通過技術創新,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日前,市海洋與漁業局、市遠洋漁業協會聯合出資,請一家遠洋公司研制節能新產品,一旦成功,預計將可節能8%。
其他如產品“以次充好”等誠信問題、新市場的開拓、提高消費者認知度等諸多方面,也存在欠缺。
“以平均每艘次20人計算,北太魷釣解決了我市6000余名漁民的就業。而且產品全部取自公海,不占用國內資源,也為下游的加工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對這樣一個暫時陷入困境的產業,各方應當給予更多的呵護。”樂嘉靖如是說。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