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外媒體報道稱,科學家表示,長年生存于太平洋的微小藻類和鯨魚,因全球暖化而打通北極航道,再次現身大西洋。科學家提醒外來物種入侵大西洋,將與原生物種競爭,威脅大西洋魚類資源,這不僅破壞生態平衡,更可能損害捕撈漁業。
根據化石紀錄,該太平洋藻類稱為新西氏細齒狀藻(Neodenticula seminae),在北大西洋消失80萬年,重返大西洋,顯然是在氣候變遷后,攜帶微小植物,乘洋流從北極漂至北大西洋。此外,2010年在地中海發現一頭灰鯨在海面游弋,該物種在18世紀遭大量獵捕而從大西洋絕跡。科學家認為該灰鯨是趁夏季融冰時,通過新的無冰水域闖入大西洋。
在英國Alister Harvey基金會從事海洋科學的Chris Reid教授表示,來自歐洲10國17個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過去進行名為CLAMER的計劃,發現海水溫度上升時,愈來愈多海洋生物向北部較冷的海域遷移。外來物種流入大西洋將嚴重損害北大西洋漁業,因為外來物種將與原生物種競爭,如鱈魚或鮭魚。
科學家表示,一物種在難以對抗洋流及風浪的情況下,從大西洋遷移至太平洋。因此,去年5月在西班牙和以色列外海發現的灰鯨,應該是從東北太平洋經北極駛入大西洋。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主任Carlo Heip指出,CLAMER研究發現,北海魚類在過去20年里從60種增加至80種。而四面由陸地環繞的地中海,海水溫上升使得生物無處可逃。科學家預測,地中海生物至2060年將有三分之一的物種(約合75種)受威脅,6種物種滅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