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2月16日中午,滆湖晴空萬里,湖面粼光閃閃,一名專業捕撈人員從拉網中捧上一條1米多長的野生“白魚”,船上的工作人員很快又發現了許多條“白魚”幼苗,看著這些活蹦亂跳的“清道夫”,省滆湖漁管會主任林建華興奮不已,湖區“白魚”的繁育成功,意味著將迎來湖區生態和魚種價值的雙重改善。“白魚”,學名翹嘴紅鲌,滆湖漁管會經過2年多時間培育、放流,今年年底終于捕獲較多數量的成體。這是記者在滆湖繁育保護區開捕現場獲得的消息,據測算,本次開捕灰鰱、白鰱、翹嘴紅鲌等各種成魚總量在20多萬公斤。
翹嘴紅鲌因其肉質細嫩、味鮮美,經濟價值較高,素有“長江名魚”之美譽,此魚行動迅速,性兇猛,以捕食其他小型魚類為食。據水產專家介紹,滆湖現有水域中雖具豐富的淡水魚資源,但這些魚類經濟價值較低,通過增殖放養翹嘴紅鲌,可有效地抑制低價值魚類在湖區的繁殖,形成新的魚類生態體系。
“我們繁育、放養‘白魚’,還有另一個目的。”林建華蹲在船邊,一邊仔細查看一條大翹嘴紅鲌的魚鰓,一邊告訴記者,“因為‘白魚’生活于水體的中上層,耗氧率較高,其口上位而向上翹,擅長吸吞水體表層的富氧水。”近年來,滆湖由于放養食草性魚種,導致湖區內水草大量減少,水質灰渾,藻類大量繁衍,導致水體富氧化加劇,如果不及時改善水質,過度富氧后果更加嚴重,因此,省滆湖管委會在改投魚種的同時從外地引進了“白魚”魚苗,大量放流,讓這種喜食富氧水和藻類的魚種成為滆湖的“清道夫”,同時還帶來了不菲的經濟價值。
至12月18日,兩次捕魚總量已經超過5萬公斤,其中55%是灰鰱,25%是白鰱,翹嘴紅鲌成體約50公斤。據悉,從2007年1月1日起,滆湖全面禁漁。林建華表示,還將加大翹嘴紅鲌的放流數量,同時在湖區進行生態修復,保持湖區可持續性發展,造福漁民。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