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魚類養殖與設施漁業研究室主任王印庚完成了《養殖大菱鲆藥殘事件及其應對措施》的草稿,近日,該所開出的七條“處方”將上報農業部等部門,作為相關部門解決多寶魚藥物殘留一事的主要參考。王印庚說:“多寶魚事件既與這個產業發展過快有關,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監管中的盲點。”據山東省海洋漁業廳介紹,多寶魚是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雷霽霖于1992年從英國引進的魚種———大菱鲆,此后,他帶領著黃海水產研究所大菱鲆研發組的成員經過七年研究實現大菱鲆的人工養殖,而今,多寶魚的“娘家”黃海水產研究所擁有國家核心大菱鲆研究人員20余位,該所在大菱鲆的引進、育苗、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在國內也都屬一流。此次多寶魚上海查出多種藥物殘留物質之后,黃海水產研究所成為國家調查組以及山東當地質檢機構的“智囊團”。作為調查組成員之一的王印庚博士昨日指出,多寶魚藥殘事件,一方面是這個產業發展過快,多寶魚種質退化,養殖技術良莠不齊;另一方面,也暴露其養殖過程中監管的盲點。王印庚博士說,自1998年大菱鲆商品苗繁育成功后,每年給當地帶來30億元的產值,成為山東沿海支柱產業。不過,近10年的人工養殖,也使大菱鲆出現明顯的種質退化問題,抗病力降低、生長速度減慢。同時,大菱鲆的人工養殖對技術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高,一旦養殖過程中衛生管理不善、餌料控制不當或水質不良,就易誘發大菱鲆出現腸炎、爛鰭、爛尾巴等病患。但是產業人員的急速膨脹難免造成技術的良莠不齊,某些養殖戶由于缺乏用藥知識,在發病時,往往也就草率地給它們下藥。王印庚表示,在管理方面,水產養殖的管理權歸水產局,水產藥物管理權歸獸醫部門。農業部等主管部門先后制定了多套針對苗種、養殖、用藥方面的標準和規范,但由于養殖隊伍龐大、人員組成復雜,上述規范的執行力度不到位,使藥物的監管和使用存在著較大漏洞。王印庚說,還有一點需提出的是,漁業上并不是所有藥都不讓使用,雖然農業部對藥物是否禁用有明文規定,但養殖戶未必都了解。除此之外,王印庚還指出,有些藥物殘留未必是在養殖過程中直接放藥的結果。鏈接
“智囊團”的救魚處方
1.加強大菱鲆種質和遺傳研究,提高抗病能力。2.規范大菱鲆養殖模式,加強疾病防控研究。3.加強養殖規范和標準的執行力度。4.強化宏觀調控和管理能力,調整管理機制。5.加強產業鏈的監管措施。6.加大力度普及推廣養殖技術和用藥知識。7.明確藥殘指標和取樣規范。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