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奇觀:成群蛤蜊上了灘
趕海:百余居民撿蛤忙
“我們這里的蛤蜊規模都快趕上紅島了,海灘上蛤蜊成片,好多人都在撿呢!”11月21日上午7時許,家住沙子口街道的劉先生向記者“報告”了這一驚人消息。他說,11月21日早上他去海邊游玩時,突然發現海灘上有大堆大堆的蛤蜊,許多人正拿著盆和袋子搶蛤蜊!“這么多蛤蜊同時出現在沙灘上,我還是頭一次遇見!”劉先生說。
“快點走,去晚了就撿不到蛤蜊了!”上午10時許,記者剛在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門口下車,就看到成群的居民提著籃子、水桶,拿著鏟子等工具絡繹不絕地向海邊跑。記者跟著這些人跑到海邊,沙灘上密密麻麻的趕海人著實嚇了記者一跳———滿海灘上都是彎腰撿蛤蜊的人,粗略一數,僅能看到的就有100多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記者注意到,來拾蛤蜊的人越聚越多,有的還是全家開車趕過來的,整個沙灘簡直成了“大集”。
壯觀:蛤群綿延數千米
欣喜:海中還有接班蛤
11時20分許,潮水退下,沙灘上的蛤蜊更是多得驚人,記者沿海灘走動發現,蛤蜊群竟從西向東綿延數千米,場面十分壯觀。
這時的海灘上,到處都是拾蛤人,有的提著編織袋,有的提著籃子,大多數人的袋子和籃子已裝得滿滿當當。“這里的蛤蜊實在是太多了,我不得不開始挑肥揀瘦了!”市民王女士樂得合不攏嘴,她告訴記者,剛開始時,只要是蛤蜊就撿,到后來見實在太多,就專挑大的拾了,可還是多得撿不過來。
“你們快看,海水里還有蛤蜊的‘后備力量’!”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聲,沙灘上的人紛紛脫掉鞋子、挽起褲腿下海撈蛤蜊去了。
透過清澈的海水,黃色的蛤蜊在石頭縫隙和沙里若隱若現。記者還發現,除了蛤蜊,還有數不清的海星躲在退潮后的石頭縫里。趕海人群中不時發出驚喜的呼聲。
禮物:退潮時留下美味
豐收:半小時拾四十斤
“你們來晚了,早來幾個小時,沙灘上的蛤蜊比現在還多!”一位趕海者指著沙灘上堆著的大量蛤蜊皮說,這些是趕海人丟下的。
另一位趕海者告訴記者,這些蛤蜊是11月21日上午7時許開始出現的。當時大海正在退潮,隨著潮水的退去,成堆的蛤蜊就留在了沙灘上。“這是大海給我們‘捎來’的禮物!”市民黃先生風趣地說。
“真驚了,蛤蜊多得‘一挖一麻袋’!”中午時分,趕海者陸續上岸,大家興奮地向記者“炫耀”起自己的戰利品。一位姓張的趕海者說,他只花了半個小時,就拾到了 40多斤蛤蜊。跟他一起的另一名趕海者也收獲頗豐。
“俺剛吃過了,這種蛤蜊的味道非常鮮!”正說著,一位市民提著籃子又要去撿蛤蜊了。他說,兩個小時前,他拾了一袋子后回家做了個蛤蜊湯喝,“沒想到味道真是好極了!這次家人和我一起撿”。
專家:與潮汐海流有關
遺憾:部分蛤蜊被嗆死
翻看沙灘上的蛤蜊記者發現,這些蛤蜊外觀呈黃色,個頭也比市民常吃的蛤蜊大不少。幾位經驗豐富的漁民告訴記者,這種蛤蜊叫“沙蛤”,一般生活在海底,市場上也不多見。“我在海邊生活了大半輩子,這么多蛤蜊到沙灘上趕集,還是頭一次看見!”
11月21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校斌告訴記者,雖然沙蛤“住”得很深,但在潮汐和海流的雙重作用下,成群出現在海灘上也是有可能的。“類似這次蛤蜊漫灘,之前在煙臺也曾出現過。”專家還指出,這些被“送”上來的蛤蜊,個個粒大飽滿、色澤鮮艷,跟海洋環境的改善也有關。
“這里有一些蛤蜊只剩下殼了!”采訪中,不少趕海人遺憾地說。記者看到,沙灘上有許多蛤蜊成了空殼,看上去已死去多時,另外還有很多已支離破碎的蛤蜊皮堆積在岸邊。“這些蛤蜊可能是被嗆死或者被浪打碎的!”當地一位經驗豐富的漁民告訴記者,前幾天海上浪較大,很可能是部分埋在海底的蛤蜊被大浪“嗆死”后,又被沖到了岸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