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深秋時節,寧夏靈漢漁業合作社“游”入包頭市水產市場的1萬多公斤鮮魚,不到20天,便以每公斤高于當地同類產品2元的價格銷售一空。秘訣何在?寧夏漁業協會副會長朱漢成道破天機:魚背鰭所懸掛的“靈漢”綠色食品標志。
自治區農牧廳昨天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區31個養殖品種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證,76%的漁業養殖面積通過無公害認證,高于全國漁業產地平均認定率31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列。
寧夏河套灌區已形成100多萬畝低洼鹽堿荒地、384萬畝各類濕地,其中湖泊濕地180多萬畝,十分適合發展水產養殖。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寧夏農牧部門選準水產養殖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和創造優質品牌這個載體。
據了解,在水產專家的指導下,寧夏全面啟動了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在全區13個市縣、2個國營農場設立水質監測點113個,確保水質全部達到無公害水產品要求指標;按無公害標準生產,實現水產品種苗、飼料統一配送、技術員全程監控、成品統一檢驗等制度,同時相繼建立起16.3萬畝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和科技水平的無公害養殖基地,占全區水產養殖面積的58.2%;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的達21.2萬畝,占全區養殖面積的76%。
農牧廳廳長趙永彪告訴記者,有了無公害認證這個“護身符”,寧夏的“蝦兵蟹將魚司令”不但實現了“有名有姓”闖市場,而且身價倍增。如今,寧夏已成為西北五省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和水產品集散中心,寧夏鮮活水產品總量的70%銷往甘肅、內蒙古、青海、西藏、陜西、山西等地。“寧夏魚”還不遠萬里越過喜馬拉雅山,“匯集”尼泊爾。2006年,全區水產養殖面積達28萬畝,水產品產量6.5萬噸,從漁農民人均純收入4600元;全區人均水產品占有量超過11公斤,居西北地區首位。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