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多寶魚事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接踵而來的藥物殘留超標事件,引發了市民對水產品質量的恐慌心理。時隔一個星期,桂魚市場也失去了往日的熱鬧,銷量和價格都創歷史最低紀錄。水產行家認為,市場水產品已經經過檢疫部門檢驗,市民無需對水產品過度恐慌。
桂魚銷量每天只有4噸
目前,多寶魚銷售全面處于停頓和癱瘓狀態,雖然監管部門和市場并沒有發出禁銷令,但是多寶魚賣到跳樓價每斤3元都無人問津,現在市場里已經難尋覓一條多寶魚。
除了多寶魚被市場打入“冷宮”外,桂魚的遭遇也不盡如人意,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熱鬧。記者從銅川路水產市場獲悉,桂魚現在每天的銷量只有4噸,而在前期每天的銷量達到12噸,高峰期甚至達到15噸。價格也是直線下降,前期每500克25元,最高時曾達到35元,而現在已經下跌至20元以下,18元一斤的價格讓攤主苦不堪言。
市場遇冷源自恐懼心理
銷售的嚴峻形勢自十一月份下旬開始一直彌漫上海水產品市場。自11月17日市食藥監局對市售多寶魚藥物殘留超標發布消費預警,提醒廣大市民謹慎購買和食用藥物殘留超標的多寶魚,時隔一個星期,香港方面又查出淡水桂花魚含有孔雀石綠成份,市場隨之受到重創。
接踵而來的藥物殘留超標事件,引發了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的懷疑甚至恐懼。受到恐慌心理影響的還有同產自山東的牙鲆。牙鲆貌似多寶魚,已引入中國多年,養殖成熟,抗病能力強,但受多寶魚的負面影響,銷量也急劇下降,每天只有200多斤的交易量,較前期萎縮九成多。
上海水產品合格率達97%
記者致電本市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多寶魚事件發生后,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局對近兩年的水產品檢測結果進行了公示,上萬份檢驗報告涵蓋了海水魚、淡水魚、甲殼類、貝殼類等品種,合格率達到97%,其中受多寶魚檢測結果影響,海水魚合格率較低。目前,上海市場被檢測的桂魚并不存在不合格問題。該人士強調,事實上,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局也從來沒有說過多寶魚全部有問題,只要企業進入市場時能夠出示產地的檢驗合格證,達到上海方面的檢測指標,都可進入市場。
記者獲悉,山東方面也正在著手產地檢驗等事宜,兩地政府都在為符合要求的合格多寶魚早日重回上海市民的餐桌而作積極努力。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