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合肥市是安徽省最大的龍蝦養殖、加工、出口和消費城市。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龍蝦經濟,合肥市畜牧水產局、龍蝦經營者協會等聯合,先后成功舉辦了5屆“合肥龍蝦節”,呈現出經濟聯動性強、社會帶動力大的特色和優勢。該節已成為中國漁業協會給予肯定的、安徽獨特的經濟文化品牌。
舉辦龍蝦節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全市各行各業,在龍蝦節籌備期間,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專題部署,及時解決辦節遇到的問題。工商、公安、商務、衛生、交通等有關單位堅持事業為重,大局為先,齊心合力,團結協作,為龍蝦節的成功舉辦提供了組織保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蝦節有著深厚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合肥城區有近4000家龍蝦餐飲店。龍蝦節從“吃龍蝦、喝啤酒、談生意、交朋友”到“打造城鄉經濟,帶動城鄉一體”,各項活動安排,更多地考慮到了讓市民參與,給市民以實惠,充分體現以民為本的辦節思想,形成了廣泛參與、同慶同樂的市民化節日氛圍。每屆龍蝦節直接參與活動的市民達60萬人之多。
企業和企業家是辦節的主體。“政府搭臺,市場運作,以節養節,以節造財”的運作機制,采取多元化主體辦節運作方式,在5屆合肥龍蝦節進行的100余項活動中,均采用獨家冠名、廣告宣傳、節慶協辦、廣告招租等市場化方式,吸引企業贊助,不僅沒有要財政一分錢支持,而且實現了每屆龍蝦節均有節余。
“以蝦為媒促開放,以人為本謀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合肥龍蝦節的“龍蝦美餐、經濟主餐、文化快餐、旅游套餐”的“一節四會”、“一戲四唱”的節慶經濟模式初步建立,有力地推動了該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和項目流的集聚,加快了養殖、餐飲到加工出口等龍蝦產業化進程,形成了以合肥城區為中心,三縣為基地,周邊地市縣為補充,點面結合的合肥區域龍蝦經濟產業輻射圈,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市2006年龍蝦經濟總值預計將突破20億元。龍蝦已成為該市農村經濟的特色產業,城市消費的特色餐飲、城鄉發展的特色經濟、對外宣傳的特色名片和擴大開放的特色窗口。
作為該市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產業,小龍蝦蘊涵大生產。按照“稻蝦連作、林養結合、野生寄養、生態環保”的發展思路,該市龍蝦養殖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養殖產量突破2.5萬噸,初步形成沿巢湖龍蝦養殖的產業集群。龍蝦產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該市有龍蝦養殖戶8000多戶,近3萬農民從事龍蝦養殖、捕撈、收購和運輸。僅龍蝦養殖一項,農民戶均增收2000元,區域農民人均增收30元。
龍蝦已成為該市餐飲文化的新品牌。小龍蝦蘊涵大消費。在龍蝦節的推動下,龍蝦美食在合肥已成為一大特色餐飲,許多外地游客都慕名而來,品嘗合肥龍蝦。寧國路、蕪湖路、四灣、巢湖南路、桐城南路等地逐漸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龍蝦街”,該市經營龍蝦餐飲的4000多家餐館,從業人員達3.5萬人,其中70%是下崗職工。據統計,每個經營戶每天銷量在100千克~1000千克,僅餐飲加工龍蝦每天就達600噸,年消費量約為8萬噸~10萬噸。
小龍蝦蘊涵大市場,該市積極打造龍蝦品牌,現有龍蝦加工規模出口企業12家,年加工出口能力近3萬噸,創匯4000萬美元以上。龍蝦經濟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旅游、農副產品的推介、招商引資、勞動力轉移創造了新的空間,推動了合肥城鄉經濟的發展。“龍蝦節”期間,僅啤酒銷量就同比增加5倍,旅館、商業、出租汽車等旅游相關行業收入同比增長25%、16%、25%。據統計數據表明,全市從事龍蝦經濟的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拉動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更加可觀。為緩解城鄉就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開辟了新的途徑。實踐證明,“小龍蝦做成了大文章,小龍蝦創造了大財源,小龍蝦開辟了新天地,小龍蝦推動了新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