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2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央“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增信釋疑、穩定周邊”的外交方針指導下,國家海洋局不斷加強與東亞國家的海洋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效。
與朝韓日三國的雙邊海洋合作
——中朝海洋科技合作 中朝于1986年5月18日簽署了海洋科學技術合作議定書。20年來,雙方在這一合作框架下進行了多次交流互訪。中方為朝鮮提供了技術和人員的培訓、贈送了一些儀器設備。雙方在早期也進行了少量的資料和信息交換。今年,中國國家海洋局與朝鮮氣象水文局共同在北京召開了中朝海洋科技合作第十三次會議,會議確定開展“黃海溫鹽流業務化預報試驗合作研究”和“海氣耦合模式開發研究”。
——中韓海洋合作 中韓合作一直是我國周邊海洋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韓于1994年10月簽署了海洋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并于次年成立了中韓海洋科學共同研究中心。10多年來,中韓雙方保持了緊密的接觸和良好的合作,并召開了10次雙邊合作聯委會會議。雙方確定并開展了“黃海水循環動力學調查研究”等合作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果。2003年,中韓海洋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七次聯委會在韓國召開,會議正式確認了我方提出的綜合性項目、海域使用與海岸帶綜合管理、海洋環境、生態保護與監測、海洋科學技術與研究、海洋信息與資料交換、極地事務、大洋事務等七個合作領域,標志著以海洋科技合作為基礎,海洋各領域全面合作局面的形成,為雙方今后海洋合作的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雙方已召開了8次聯委會會議。
——中日海洋合作 中日目前沒有簽署雙邊的海洋領域合作協議、諒解備忘錄或議定書,但在過去一些年里成功開展了黑潮、副熱帶環流以及珠江口環境綜合調查等項目。項目的開展使中方獲得了一些先進的調查技術和儀器設備,同時為中方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合作
為響應《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所提出的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等低敏感度領域開展海洋合作的建議,探討實施“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措施與途徑,近幾年來,國家海洋局還加強了與南海周邊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海洋合作 2004年12月,時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王曙光率中國海洋代表團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三國進行友好訪問,增進了中國與三國的相互了解,促進了雙邊與地區合作的進程。與印尼海洋漁業部達成了在海洋政策、海洋與海岸資源管理、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與保全、海洋觀測與防災減災等方面開展合作的意向。中馬雙方表示了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研調查、防災減災、海岸帶管理、海島開發等領域開展合作的興趣。中菲雙方同意盡快恢復環境保護專家組的合作機制,并探討雙方感興趣的其他合作領域。
目前,中方正積極推動與印尼海洋漁業部、馬來西亞科技創新部簽署海洋合作協議。國家海洋局與印尼海洋漁業部計劃2007年開展“南海與印尼海域水交換研究項目”。
1997年3月,中菲雙方達成了建立在南海地區探討合作的雙邊磋商機制的共識,成立了漁業合作、海洋環境保護合作和建立信任措施三個專家組。1997年3月24日,雙方共同召開了中菲南海海洋環境保護專家小組第一次會議。經雙方協商,確定了“海洋赤潮對比研究”“海洋環境污染容量研究”“南海臺風風暴潮的分析及預報”三個優先合作項目。2004年,在兩國科技合作聯委會框架下,國家海洋局申報的“南海臺風風暴潮預報合作研究”項目獲得批準。2005年,雙方就該項目進行了互訪交流和研討。其間,中國派人參加了中菲建立信任措施機制關于中菲共同開發的磋商,并提出中菲南海合作有關建議。
——與越南的海洋合作 在中越海上問題專家組會談機制下,在第五、六、七輪談判中,雙方確定開展為期3年的“南海海浪與風暴潮數值預報合作項目”。該項目將于今年年底圓滿完成。在海上問題專家組第十一輪會談中,雙方同意開展“南海近岸典型生態系統保護研究”“海洋資料交換及資料處理技術”“海岸帶綜合管理能力建設研討班”3個低敏感領域合作項目。
——在多邊領域的合作 在處理南海潛在沖突研討會框架下,與南海國家開展了生物多樣性調查、海平面上升、南海信息網絡與數據庫建設等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后續行動框架下,與東盟國家將開展南海防災減災研討會、南海區域海洋學研討會、南海生態監測培訓班等項目,為促進南海合作、增進互信發揮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