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墾利縣永安鎮牛圈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河蟹養殖專業村。這個村有201口人,有1000畝蟹池。在這個村里,河蟹養殖人人都會,河蟹產業環環相扣。小小的河蟹,為村莊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個村莊編織的產業鏈條
牛圈村的“發達”始于1993年,始于村里波瀾不驚的一口大水塘。
這一年,牛圈村民在水塘里養上了河蟹,小心翼翼地探出了水產養殖的第一步。回憶起當年的河蟹試養,村黨支書周希孟記憶猶新:“當時也沒個主意。想養對蝦,可成本太高,在全村推廣不開。河蟹挺潑辣,不生病,效益也不錯,就養了起來。”
握慣了鋤把子,過慣了苦日子。眼瞅著水里的螃蟹張牙舞爪,牛圈村的老少爺們歡欣鼓舞。試養成功后,1994年全村就開始了大面積養殖。利用村里澇洼地多,且靠近七干、同興分干和水稻農場幾座大水庫,用水條件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牛圈村兩委確定了以“科技興農”為著力點,規模開發土地資源,發展市場前景好、大部分群眾都能參與的河蟹養殖業之路。
為打好河蟹品牌,周希孟帶領大家實行了“五統一”管理制度:統一訂購幼蟹苗、統一組織技術指導、統一蓄水、統一維修蟹池、統一銷售,有力推動了全村河蟹養殖業的發展。10多年下來,牛圈村從河蟹養殖起步,河蟹銷售、育苗、加工緊隨其后,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為全村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據統計,10年來,牛圈村人均純收入從不足1000元上升到6000多元,全村戶戶興建了磚混結構新房、安裝了程控住宅電話。牛圈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鹽堿地里的千斤池
牛圈村的河蟹養殖集中在村子東北的一片蘆葦蕩里。養殖大戶郭永泉告訴我們,這片土地常年荒堿,經過村里多年的配套改造后,如今成了大家伙的“聚寶盆”。他指著右手邊一方蟹池說:“一年能產500多公斤小扣蟹呢!一個‘千斤池’,能賺2萬元。全村1000多畝水面,這樣的‘千斤池’很多。”
守著身邊的鹽堿地,牛圈村的鄉親們曾經“種一葫蘆收一瓢”,過了幾代窮日子。直到如今,他們才發現,原來致富的路這么寬,原來澇洼地里埋著金山銀山!
回村的路上,郭永泉拉我們坐上了他新買的吉利小轎車。快進村時,他示意我們看路邊的一處大廠房:“這是俺村李玉峰建的水產品加工廠,投資300多萬呢。有了這個廠子,全村的河蟹沒了旺吞淡吐的問題。俺村的河蟹都賣到日本、俄羅斯去呢!”
實踐中得出發展真經
小河蟹叩開了致富的大門。走在奔小康的路上,樸實的牛圈村鄉親們卻不時感到困惑:
“這幾年,育苗廠多了,蟹苗的質量咋不行了呢。”郭永泉說。
“現在不少地方都爭著養河蟹,俺村的河蟹價格比前幾年差了一大截!”村民們反映。
或許是常年與蟹打交道,或許是十多年的市場競爭給了大家伙兒足夠的智慧和底氣,面對河蟹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牛圈村的鄉親們迎難而上。周希孟和大家一合計,決定緊跟市場步伐,堅持多條腿富農。有村民形象地比喻,這就像河蟹一樣,多條腿走路,穩當!
由此,牛圈村一方面積極舉辦河蟹養殖學習班,每戶培養出一名以上河蟹養殖行家里手,步步走在河蟹市場的前面。另一方面,樹立搞大養殖、闖大市場的理念,走生態高效設施養殖之路。幾年來,牛圈村先后引進了湘云鯽和大規格河蟹等名優品種,集工廠化養蝦、奶牛養殖小區、養雞小區、養豬小區于一體的多功能養殖小區也建成投用。在生態養殖方面,牛圈村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促龍頭,生產與加工同步,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格局。
擦亮養殖業“綠色名片”,打造小康村“金色招牌”。經過市場風雨洗禮的牛圈村民,正踏踏實實走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路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