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有“魚中之王”美譽的長江鰣魚,已經難覓芳蹤。有關水產專家為此紛紛支招
長江鰣魚為長江美味之尊,過去可以在春天的餐桌上由美食者品味。可是現在,就是在浩蕩長江之上,人們也難以一睹它的靚影了。有關水產專家近日紛紛呼吁,應當盡快采取建立保護區等有效措施,使得鰣魚種群免遭滅絕之災。
危急:長江鰣魚瀕臨滅絕
2006年12月25日,當筆者采訪江西九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盧象賢時,他急切地說:“長江鰣魚同眾多的名貴魚類一樣,滅絕的速度驚人。如不盡快采取措施加以保護,恐怕過不了多久,它們只能變成永久的回憶。”
與白鰭豚、中華鱘一樣珍貴的長江鰣魚,屬回游性鯡科魚類,咸淡水兩棲,平時生活在海洋,每年春夏之交從海洋溯長江而上,在淡水江河產卵繁殖,然后回到大海。因其年年如此,準確無誤,故稱鰣魚。鰣魚肉質細嫩鮮美,有“魚中之王”之美譽,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長江鰣魚是指示性物種,反映了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長江水產研究所對長江鰣魚進行長達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江西贛江的峽江江段,是長江鰣魚最大的產卵場。30年來,長江鰣魚繁殖群體結構發生了變化,產卵群體呈現出低齡化和小型化特點,數量明顯減少,成熟個體變小,性成熟也提早,平均年齡下降,資源呈明顯衰退跡象,產量急劇下降,已不能形成漁汛。據統計,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間,長江鰣魚年平均產量為49.2萬公斤,最高年產近160萬公斤。但從1984年開始,產量急劇下降,1986年僅為1.2萬公斤。1996年,有關部門在鰣魚棲息的峽江試捕1個月,毫無所獲;在鄱陽湖口進行幼鰣魚監測,也難覓芳蹤。事實就是這樣嚴峻:長江鰣魚資源已近枯竭!
原因: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長江鰣魚趨于滅絕的原因,主要是生態環境被破壞,影響了鰣魚的正常生長。如贛江萬安水壩建成后,鰣魚產卵場的流速、水位、水溫等生態條件改變,河床提高,影響了鰣魚的正常繁殖。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統計,江蘇、安徽和上海每日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有121.9萬噸,重大污染源有37處之多。污水排入江湖,對長江鰣魚的正常回游、產卵、孵化、仔幼魚的發育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長江鰣魚近親繁殖,群體基因萎縮,后代生長速度減慢,繁殖率和適應性降低,種群生存能力減弱。再加上捕撈強度過大,尤其是對幼鰣魚的過度捕撈,均造成鰣魚趨于滅絕。近9年的資料顯示,在長江鰣魚最大的產卵場峽江至新干的30公里江段內,峽江縣采用三層刺網日夜捕撈,平均每年損失10多億粒鰣魚卵,鰣魚資源進一步衰減。還有鄱陽湖近年來過度地采沙,也破壞了鰣魚回游通道,加速了鰣魚滅絕的過程。
建議:建立兩個自然保護區
長江鰣魚作為典型的溯河性魚類,是分類學和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它的存在,對于豐富長江漁業資源,保持長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較高的科學價值。面對長江鰣魚岌岌可危的處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陳大慶近日呼吁:當務之急是要對長江鰣魚進行搶救性保護,在贛江吉安至新干江段建立長江親鰣自然保護區,在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湖口建立幼鰣自然保護區,以減緩長江鰣魚滅絕趨勢。
科學家們還建議有關方面高度關注和重視鰣魚的保護,進一步理順漁政管理體制,加大經費投入,開展鰣魚人工繁殖,走人工放流增殖恢復資源的道路。他們指出,不如此,我們的后代恐怕就再也見不到鰣魚了。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