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入冬時節,云霄縣礁美村的海邊,幾艘漁船滿載著剛從海里采捕的巴非蛤靠岸,它們即將銷往廣東、臺灣、日本。28年前偶然發現的這一物種,已經并且還在為當地產生巨大的效益。但人們擔心,依靠采捕野生苗養殖,總有資源枯竭的一天。
28年前,第一個吃巴非蛤
巴非蛤土名花蚶,是一種呈長卵圓形、殼面呈淡棕褐色、布有深褐色水波狀紋路的貝類,生長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域。礁美村黨支部副書記施水發告訴記者,以前,誰也沒有想到這一貝類還可食用,直到28年前,一位漁民嘗試著用開水煮著吃了,發現它的味道頗為鮮美,卻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后來,經廈大海洋水產專家鑒定,確定它屬于“巴非屬”,又因為它的外殼有形似水波的紋路,便將它命名為“波紋巴非蛤”。當地漁民覺得它的紋路像花一樣美麗,便稱它為“花蚶”。
漁民們嘗試從海中采捕巴非蛤銷售,由于巴非蛤食用價值高,市場供不應求。當地一些漁民紛紛采取泰式(一種掠奪性生產方式)捕撈法進行捕撈,使得巴非蛤的產量逐年下降。加上八尺門海堤阻礙了海水的流動,不利于巴非蛤繁殖,瀕臨滅絕。
順手撒來的致富靈感
1986年,列嶼鎮的漁民李漳山把當天賣剩的小蝦、小魚、小海貝,順手撒在淺海灘涂上。第二天清晨,當他途經這片淺海灘涂時,眼前突然一亮:昨天丟棄的海鮮中,唯獨巴非蛤仍在慢慢地蠕動著。李漳山萌生了人工養殖巴非蛤的念頭。這樣,云霄縣在全國率先實現人工放養巴非蛤。
當地的水質良好,周邊沒有工業污染源,所以巴非蛤輸往日本不需檢驗就進入市場了。云霄縣巴非蛤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剛剛通過驗收。
他說,貝類海鮮被認為“性涼”,不宜食用太多,巴非蛤卻是“溫性”的,吃再多也不會拉肚子。臺灣甚至打出“吃一粒巴非蛤,等于抹一次珍珠霜”的廣告,因為巴非蛤含有豐富的生理活性成分,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幾年前云霄就很難捕到幼苗了,漁民們就到廣西北海捕苗運回當地養殖。現在,礁美村70%以上的人口從事巴非蛤養殖,可以說村里一棟棟三層、四層的別墅,都是用巴非蛤換來的。李漳山的養殖基地總面積已達10多萬畝,產品遍布全國各地,僅廣州市一天就可售15萬公斤。
野生蛤成本低得多
但人們也擔心,巴非蛤還能養多久。
一位正在礁美收購巴非蛤的廣東客商告訴記者,從云霄收購巴非蛤,產地收購價每500克4元,運到廣東成本不菲。而北海的巴非蛤是直接從海里采捕的野生蛤,成本低得多。如果遇到北海蛤沖擊市場,云霄蛤就“走不動”。
“沒完沒了的采捕,總有一天,北海的苗種也會枯竭,而巴非蛤至今仍無法實現人工育苗。到時,這一物種又要面臨滅絕的危機。”吳陳州十分擔憂。他說,云霄泥蚶也曾面臨這一危機,若不是浙江省攻克了育苗難題,現在已無蚶可養了。云霄率先養殖巴非蛤,育苗的難題理所當然要由云霄人攻克。
“沒有經費,我們無法做項目,只能天天坐在辦公室里。”吳陳州感到無奈。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