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市本月內將啟動近2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珍稀特有魚類調查。記者昨日從市漁政處獲悉,調查活動由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統一領導,云貴川和重慶有關機構協助實施。調查人員將通過2年野外調查,在2008年12月之前查清保護區主要珍稀、特有魚類等資源現狀,完成《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生生物及環境現狀》文圖集,并努力緩解珍稀、特有魚的減少。
我市三種魚成為調查重點
負責具體實施調查的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總工程師吳生桂告訴記者,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從云南向家壩下橫江口至重慶馬桑溪,近1162.6公里河流江段。我市所轄的江津朱沱鎮段、龍門鎮段和巴南蝦子粱段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三種國家一、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是這次調查的重點。
手、網捕撈以保樣魚安全
吳生桂昨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調查規劃。記者在里面看到,包括江津和巴南在內,共設置了8個斷面調查代表性種類總資源量,另針對早期生活史和自然繁殖情況設置4個調查點。
據介紹,4月和10月是長江魚的成熟高峰期,屆時每個斷面將排開3-5條漁船,用統一的網、船,在統一的范圍和時間下網捕撈,在根據樣魚分析確定代表性種類的總資源量;3至6月或7月是長江魚的產卵高峰期,屆時調查人員將在各調查點布下錐形網,同時輔以手工方式采集魚卵,以調查魚資源早期生活史和自然繁殖情況。
吳總工程師表示,為確保樣魚不受傷害,所有捕撈基本采用網和手工方式,取樣完畢后就將樣魚放回。
珍稀特有魚劇減亟待保護
市農業局漁政處邱先生告訴記者,目前胭脂魚、白鱘和達氏鱘在重慶江段的數量都急劇減少:“我們根據每年漁民誤捕魚放生的數量得出數據,胭脂魚資源量在每年10條以內,達氏鱘每年三四條,白鱘則自1997年發現過一條后,再也沒有發現。”
據了解,三種珍稀魚需要回游產卵,生態環境的變化讓魚類減少。“漁民要是誤捕,應直接通知當地漁政部門,經鑒定當場放生。” 邱先生說,從上世紀80年代后,我市都是針對特定魚種,在特定江段隨機布點調查,這樣大規模的綜合調查還是第一次,“這將有助于綜合保護珍惜、特有魚。”記者 唐鳳靈 實習生 譚越月
資料
白鱘 別名象魚,大型淡水魚類,體梭形,最大可有數百公斤。性兇猛,以魚蝦為食,攝食量極大,可達體重的5%。
達氏鱘 別名沙臘子、小臘子、鱘魚、鰉魚,體長呈梭形,一般體重5-10公斤,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類和腐植質等。
胭脂魚 別名火燒鳊、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鳊、燕雀魚、血排、粉排,體側扁,體重約10公斤左右,最大個體重可達30公斤,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