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1月11日,迎著朝陽,兩輛滿載10多噸活魚的充氧罐裝車,從安鄉縣趙家湖養殖總場駛出。記者立于魚池邊惋惜來遲一步,沒能抓拍到裝車時的熱鬧場面。
“現在是銷魚的淡季,再過兩個月就到了銷魚的旺季,那時你再來,保你拍個解!銷魚的車,頭咬尾一輛接一輛,那場面真叫壯觀呢。”安鄉縣水產營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秘書長張松青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說:“剛運出去的兩車活魚是銷往懷化的……”
張松青拿出一疊訂貨單,記者仔細翻閱,北京、上海、河北、河南、重慶、貴州等省市的都有,最遠銷到了遼寧的幾個大市場。
“這是合作社掘壩‘放水’帶來的好處,魚兒終于游出了淺灘,游進了大市場,安鄉的漁業才有了今天人歡魚躍的大好形勢。”張松青領著記者參觀精養魚池,一路滔滔不絕……
計劃經濟年代,安鄉縣魚類養殖技術不過關,每畝產魚200公斤左右,每年養殖的魚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不論死活都有人要!”安鄉還被有關部門確定為北京“鮮魚生產基地”,鮮魚供不應求。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放開,魚類養殖水面迅速擴展,傳統養殖草魚、青魚、雄魚等“家魚”的與日俱增,生產資料價格也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成本加大。而銷售市場又因信息不通,單打獨做規模小,到了清塘季節魚也賣不出去,于是出現了養殖戶相互壓價,低價甩賣的現象,造成銷售價格低下,養殖戶收益甚微,有的甚至虧本。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經市縣經管局引導,2001年3月,下漁口鎮村民、漁業養殖大戶鄒清華等10個養殖大戶,發起成立了安鄉縣水產營銷農民專業合作社。
5年來,合作社以從事水產品生產營銷為主體,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合作制方式生產、經營、分配和管理,為社員提供營銷、技術、信息、生產資料供應、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務,開拓了水產品外銷市場、規范了購銷秩序、節約了成本、推動了水產品結構調整。截止目前,合作社已組織開展各種技術培訓13場次,參訓人數達800多人次,發放各種技術宣傳資料達3500多份。合作社也由成立初60多戶入社,發展到現在的127戶,在20個鄉鎮建立了分社,帶動8100農戶從事水產養殖。
通過幾年打拼,安鄉已躋身“全國漁業生產百強縣”,成為“國家商品魚基地縣”。目前,全縣已擁有水面30萬畝,其中精養池塘面積26.4萬畝,粗放面積306萬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產品消費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保證水產品鮮活,合作社組織了專門的營銷隊伍,僅充氧罐裝運輸車就有40多臺……在全國10多個省市設立了銷售窗口,形成了一個高效的銷售網絡,只需一個電話,合作社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迅速將活魚送到銷售窗口。今年,合作社預計可幫助農戶外銷活魚5萬多噸,占全縣水產品總量的80%,全年合作社社員的收入要比普通養殖戶畝平增收560元。
張松青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