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4日下午,吉林市市民關云皎來到本報報料一條消息。11月28日,他在吉林市琿春街早市上看到一名50歲左右農民打扮的賣魚者在地攤上擺著幾條松花湖特產魚出售,其中還有一條怪模怪樣的大魚,圍觀者議論紛紛,但誰也叫不準這是條什么魚。
賣魚者解釋說,這是條鱘鰉魚,特別好吃,清朝時是貢品,專供皇帝吃的,康熙、乾隆來吉林時,就專門要這種魚吃。看這魚長得特殊,關先生就用隨身帶的照相機拍了下來,后經一位在黑龍江省看過這種魚的老者辨認,認為這條魚確是鱘鰉魚,已在松花江流域消失了100多年。
據關先生講,這條魚長1米左右,上圓下扁,頭呈圓錐形,小眼睛,大嘴長在頭下方。其背深灰色,腹白透黃,脊背和身體兩側長有突起的骨包,縱向排列,全身無鱗,全部特征都符合鱘鰉魚的特征。
關先生告訴記者,鱘鰉魚古稱秦王魚,清代稱鰉魚和牛魚,大的可達5米長,重500公斤以上。鱘鰉魚是一種長壽魚,壽命可超過百年,一般在17年至20年性成熟后產卵。在我國,這種魚主要產于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但都已有100多年沒有捕到了。尤其是豐滿大壩建成后,堵塞了鱘鰉魚的回游,人們都認為在松花江上游的松花湖中根本不可能再有這種魚了。但關先生聽那位劉姓賣魚者說,他家就住在蛟河市慶嶺鎮松花湖旁,在深江里下了70多片網共打到了4條鱘鰉魚,最大的30多公斤,賣了1000多元,這次賣的這條是最小的。
記者隨后上網瀏覽發現,鱘鰉魚是魚中稀有珍品,經濟價值很高,其肉質肥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尤其它的頭骨和魚籽更是名骨珍肴,鱘鰉魚的魚肚和籽還是名貴中藥材,在清代有“鱘鰉魚頭美勝燕窩”之說。由于鱘鰉魚的名貴,遼、金、元、清東北歷代少數民族都將其列為貢品。尤其在清代,清廷為了滿足其需要,還專設打姓烏拉采貢,為其捕撈鱘鰉魚,每年限定進獻不得少于20條,少則罰,多則獎。
據史料記載,乾隆帝有一年在京城市場上看到一條鱘鰉魚比打姓烏拉進貢的大,一怒之下罰扣了烏拉打姓總管一年的俸祿。打姓烏拉捕撈鱘鰉魚先放進黃魚圈飼養,冬季破冰撈出,凍僵后用黃綾包裹,插上寫著“貢”字的黃色旗,由八旗兵運送到京城。現在舒蘭市法特鄉北面有個黃魚村,就是清代圈養鱘鰉魚的地方,現在遺跡猶存。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