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南澳縣大力推進生態島建設,沿岸水質水體保護良好,成了各種魚類棲息繁衍的洞天福地,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黃唇魚也時有現身。據統計,去年,就有數條黃唇魚誤撞進漁民網中。因此,不少漁民一捕到難以辨識的魚類,通常都以為是黃唇魚,但經鑒定往往是高值的赤嘴鳘魚和俗稱“紅臥”的大白姑魚。大海并非魚池,上述二種魚類為何會頻頻成為漁民的網中獵物呢?
據了解,隨著漁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近幾年來,南澳島精選優質魚類品種,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其中,高值的赤嘴鳘魚和大白姑魚由于營養價值豐富,市場需求暢旺。為此,上述兩種優質魚類的魚苗也成為福建、廣東各地培苗場爭相搶購的對象。為安全快捷獲得魚苗,各地培苗場都聘請技術人員,深入各地漁排,通過選取成熟的魚母卵子和精壯工魚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獲取“受精魚卵”。對培苗場來說,直接通過漁排養殖的成批魚母獲取受精卵,好處多多。一來不用花錢花力氣在市場購買魚母(往往一條魚母要價達數百元),二來還減少了運輸意外死亡的風險。利好因素使上述二種魚類的“體外受精”業在各地迅速升溫。
孕育海中漁民誤為“金錢鳘”
由于部分受精卵失落海中,赤嘴鳘和大白姑魚就在海中自由自在的孕育,使海中此類魚兒的數量逐年增多;另外,由于沿海臺風頻繁,特別是受近兩年來的強臺風“珊瑚”、“珍珠”的影響,沿海養殖業受損嚴重,漁民大規模養殖的包括赤嘴鳘和大白姑魚在內的魚類紛紛“回歸”大海,游向各地海域,使南澳島漁民通過各種作業方式獲取一定數量的赤嘴鳘等卻為可能。
“受精魚卵”成漁民“新寵”
由于需求暢旺,前景看好,“受精魚卵”大行其道,也為海島漁民添了一條致富的途徑。目前,市場上赤嘴鳘魚的“受精卵”每公斤高達1400元,大白姑魚也在600至700元左右。一在深澳鎮獵嶼灣從事網箱養殖的漁民告訴記者,當地有二名養殖戶,去年一年單靠賣“受精魚卵”,雙雙獲利3萬多元。“受精魚卵”成為島上漁民的“新寵”和致富“金蛋”。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