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寧德市漁業協會、寧德市大黃魚養殖協會、蕉城區漁業商會和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交易基地蕉城區三都鎮海上社區及90多名水產養殖、加工業者日前簽署水產品質量安全行業自律公約,同時向全體水產業者發出呼吁,倡導水產品質量安全行業自律,以確保閩東大黃魚等水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水產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尤其是大黃魚,被農業部列為我國六大優勢出口養殖水產品之一,年產大黃魚5萬多噸,產值達10多億元,占全省的80%以上,占全國的70%以上。其產品遠銷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內地的北京、上海、深圳、大連、青島等各大、中城市。全市經營大黃魚的企業達上百家,其中有出口大黃魚業務的企業達19家,同時帶動了育苗、飼料、漁網具、加工、貿易、交通運輸、通訊、旅游等諸多行業的發展,直接與間接從業的人員達10多萬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國外市場技術壁壘影響,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一些水產業者對這方面的認識相對滯后,國內頻繁發生藥殘超標等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最近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產于山東等地的大菱鲆(俗稱多寶魚)里查出硝基呋喃類、氯霉素、孔雀石綠、環丙沙星等禁用藥物殘留;接著,香港食品監督部門也在大陸產的桂花魚中檢出孔雀石綠;南方的石斑魚類也出現藥殘問題(其它如大閘蟹、福壽螺等陸續出現質量安全問題)。這些不但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威脅,在社會上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給水產業者造成生產無法維持,養殖場、加工廠倒閉,產品被銷毀,帶來慘重的經濟損失。
閩東水產專家、“大黃魚之父”劉家富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雖然目前在媒體上尚未見到大黃魚藥殘的報道,但同樣存在著藥殘等安全隱患。這些隱患若不消除,隨時都可能威脅整個大黃魚產業。為此,寧德市漁業協會、大黃魚養殖協會、蕉城區漁業商會和蕉城區三都鎮海上社區等4家漁業行業民間組織聯合召開“寧德市水產品質量安全行業自律動員大會”。這4家漁業行業民間組織及其會員簽訂“寧德市水產品質量安全行業自律公約”。公約要求水產養殖、加工、銷售業者嚴格遵守國家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農業部的《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對所生產的大黃魚等水產品質量安全承擔完全的責任;養殖環節使用無藥殘的健康苗種,使用合法經營與質量有保證的餌料與飼料,絕不使用違禁藥物,正確使用有限制的藥物,實行停藥期制度,如實記好養殖日志與用藥登記,提供收購、加工的水產品應保證為無公害食品;加工流通企業不加工、銷售變質水產品;絕不使用任何未經許可的添加劑,所使用的冰、鹽等應符合食品標準;如實做好生產記錄,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同時與會業者紛紛表示保證誠信經營,不短斤少兩,不摻雜造假,堅決杜絕大黃魚的注水、染色等的違法行為;對以降低水產品質量為代價,對同行進行惡意的壓價競爭者進行譴責與處罰。
據悉,近年來,我省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對大黃魚的產品質量高度重視,已從源頭上采取了監管措施,有力地確保了閩東大黃魚的品質與信譽,使寧德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寧德漁業協會會員韓承義告訴記者,要杜絕違規現象,除了加強行業自律外,還應加大對注水、染色、使用違禁藥物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通過樹立“寧德大黃魚”的品牌,發揮原產地品牌優勢,由民間行業組織會同有關部門對大黃魚質量進行把關,“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大黃魚”,才能實現整個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會議還邀請寧德市政府辦、海洋與漁業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局畜牧獸醫及寧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部門領導到會,做了有關食品質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規的指導。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