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隨著新區的國家貝類綜合試驗站在近日完成了最大規模的灘涂貝類增養殖活動,新區的漁業生態功能正得到不斷增強,同時,踏海拾貝、捕魚體驗等休閑漁業載體也趨于完善,新區漁業正通過“增漁”和“護漁”兩條渠道,加速從單純的生產型向生產、生態和休閑的多元化轉型。
強化漁業生態功能
“這次放流的1000萬尾毛蚶苗預計將在明年10月具備捕撈條件,其目的地將是百姓餐桌,而在漁業資源恢復的同時,放流還可以有效控制海水富營養化,防止赤潮發生。”新區農業局漁業畜牧處處長劉春亮表示,新區開展以毛蚶為主打品種的灘涂貝類增養殖,首先把漁業對于海洋生態的態度從“節流”變成“開源”,也是主動的實現漁業資源由自然化向人工化轉變。
據了解,貝類產量占我國海水養殖總量的近80%,我國的貝類產量也多年來穩居世界首位,貝類的漁業產業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國家農業部已在全國建立了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其中的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共在北至遼寧、南至海南的我國沿海各省設立了14個貝類綜合試驗站,設置在新區的試驗站主要通過海發珍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天津農學院的產研結合,分別在塘沽和漢沽地區開展毛蚶苗和菲律賓蛤仔的增殖放流。
從2009年的1億尾到去年的2億尾,再到今年的4億尾,從去年的400萬粒到今年的1000萬粒,中國對蝦和毛蚶苗的“倍增式”放流正加速著海洋生態的涵養功能。
開發旅游漁業
在海洋生態得到修復的同時,社會的護漁意識也在增強。按照“穩定近海、發展遠海”的思路,新區將在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海洋捕撈業。60馬力以下的小型近海木質漁船將逐步淘汰,同時建造大馬力的遠海鋼殼漁輪,使近海捕撈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型向休閑型的都市漁業轉型。
“我之前一直從事漁業生產,從加入到旅游公司后,我的漁船就從之前通過打漁獲利的生產型漁船變成了讓市民體驗漁民出海的旅游船,操心少了,收入卻多了。”北塘漁民孫金剛告訴記者,公司里不少同事都是之前一起捕魚的漁民,加入旅游公司后,漁民也可以自行根據漁業生產旺季和旅游旺季調配自己的漁船,獲得漁業生產和旅游服務的雙份收入。據紅星海上娛樂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起介紹,公司在創立之初的三年時間內,就實現了木質漁船從8條到55條的翻倍增長,而隨著近年近海漁船的“木改鋼、小改大”改造,公司在保留木質漁船用于游客體驗傳統捕撈的同時,也針對團體游客購置具備船上會議、娛樂、餐飲的大型游艇,讓漁民在漁業休閑轉型的過程中獲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