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贛榆縣宋莊鎮漁老大朱崇樹,帶領當地500多漁民組建了全省第一家養海公司,走出了一條靠海養海科學吃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為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曾因盛產魚蝦蟹貝等近100多種海產品而久負盛名。然而,由于狂捕濫撈和環境污染,到1993年就再也形不成規模魚汛,一些魚類、貝類開始銷聲匿跡,尤其是大小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等特產近乎絕跡。從小就生長在海州灣畔的朱崇樹, 17歲開始上船,打了30年魚。眼看著海州灣漁場日漸枯竭的漁業資源,他似乎聽到了大海的吶喊、哭嚎、呼喚……
2003年,朱崇樹與朱崇根、任自書、任少書等人牽頭,組織老家宋莊鎮四新村500多漁民,成立了養海公司,每戶以各自的漁船及現金入股。公司成立后,以每年11萬元的承包費買斷秦山島海域3萬畝淺海域20年使用權,并先后投入80多萬元從山東、福建等地購進苗種,在承包海域底播泥蚶、雜色蛤及養殖蘭蛤等。
為拯救和保護海州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漁業資源,國家農業部和財政部決定投資1600萬元,從2003年7月起,開始實施為期3年的人工魚礁建設工程,為海州灣打造45平方公里人工魚礁區,形成真正的“海底森林”,吸引更多魚類在這里“安家”繁殖。經公開競標,朱崇樹的養海公司奪得經營管理權。此后,根據上海大學和省水產研究所設計方案,養海公司沉船30艘,投下混凝土礁體1000個,為魚蝦搭了1萬立方米“安樂窩”。
經過三年的努力,朱崇樹與500多漁民,終于在離岸15海里、遼闊的海州灣漁場上的1萬畝海域,建成全省沿海第一個人工魚礁實驗區。另外,他們在蘇魯兩省聯手整治海水污染的基礎上,還爭取省市漁業部門的支持,相繼于2004年7月人工增殖放流100萬尾黑鯛、5萬尾牙鲆和100萬尾海蜇苗,于2005年6月投放了117噸雜色蛤、500萬尾中國對蝦、50萬尾黑鯛和100萬尾海蜇苗,于2006年5月投放了400萬尾中國對蝦苗。
今年春,大海給養海護海的人們帶來了豐厚回報:中斷10余年的魚汛重現海州灣!蝦婆數量同比成倍增加,帶魚、鯧魚、馬鮫、章魚魚汛鬧猛。不捕魚的朱崇樹也很開心,因為從5月初,蘭蛤進入收獲期,他的養海公司組織所屬的100多艘夫妻漁船開始起捕蘭蛤,賣給當地及山東沿海的養殖戶喂對蝦、車蝦、梭子蟹等。公司實行統一管理,“訂單”起捕,每艘船一天的采捕量均在150~200塑料編織袋之間,每袋40多公斤售價30元左右。所有收益先入公司賬,然后每隔10天按戶平均分配一次。整個蘭蛤起捕期大約5個月,漁民戶均凈收入在10萬元以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