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筆者在位于山東即墨鰲山灣畔的青島國家海洋科研中心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看到,一尾尾體格健壯的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在養殖池里歡快地游來游去。據悉,自2003年底基地引進該魚種以來,經過近3年的工廠化養殖,目前已繁育800余條,最大單體重量已達20余公斤。另外,世界名貴魚種美洲黑石斑、大菱鲆、皺紋盤鮑等海水養殖新品種在這里也隨處可見。這也展現了近年來即墨市聚力打造海洋科技“硅谷”,推動全市漁業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即墨市擁有183公里長的海岸線,2517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海產養殖業一直是該市東部沿海20萬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曾紅極一時。但近年來,由于受養殖技術滯后、品種單一、種質退化等因素制約,該市的海水養殖業持續低迷,許多養殖戶非但沒能致富,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為此即墨市審時度勢,在東部沿海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500畝的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決心用科技引領全市漁業經濟再次騰飛。經過3年多的聚力打造,目前,一座集科學研究、水產種苗繁育、養殖、海洋藥物及海洋食品加工、水產飼料加工、觀光旅游等功能于一體,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建設檔次全國一流的綜合性產業化基地赫然屹立于鰲山灣畔,并已成為我國海洋科研最前沿陣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之一。
目前,基地累計投資2億多元,引進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5家國內重量級海洋科研院所,在此建設了6大水產科研生產項目,形成養殖和育苗水體4.4萬立方米。現已成功引進繁育中華鱘、美洲黑石斑等名優特新品種11個,研發推廣了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海水養殖動物多倍體育種育苗、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高密度無菌生物餌料生產等新技術11項。如今,走進基地猶如踏進我國海洋漁業科技的“硅谷”。
基地的建成,極大促進了海水養殖苗種培育及健康養殖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化進程,對當地及周邊的海水養殖產生了強大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目前基地累計培育各類水產優良苗種48億單位,生產優質漁用飼料2萬余噸,帶動發展養殖戶2100多戶,輻射區養殖面積6萬余畝。去年,該市海水養殖面積發展到23萬畝,總產量達到20.8萬噸?熏直接為農民增收近12億元,為當地乃至膠東半島沿海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大的科技保障。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