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特別報道:在東莞,羅非魚被歸為傳統養殖品種。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張幫杰研究員說,東莞的傳統養殖魚類以羅非魚為主,外加四大家魚及斑點叉尾鮰,共有養殖面積4-5萬畝;羅非魚養殖面積有4萬畝,其中以養羅非為主的有1萬畝,是東莞的傳統大宗養殖品種。養殖區主要集中在潼湖部、東江邊。據介紹,東莞的羅非魚養殖多以中大戶為主,養殖面積多在幾十甚至幾百畝,基本沒有十幾畝的小戶。
據了解,以前東莞養羅非魚也是按照魚—豬結合的立體養殖模式進行,但從去年開始,出于保護環境的考慮,當地政府已經禁止養豬,所以現在東莞的羅非魚只有搞全投料養殖。“這樣的養殖模式也更適合現代漁業生產及市場的需求,養出來的魚比較受加工廠的歡迎。”張幫杰介紹說,“利成食品公司就專收這樣的羅非魚。正是在其帶動之下,東莞的羅非魚還能有較好的銷潞。”
利成食品:“農民與我相互扶持”位于東莞市望牛墩鎮五沖工業區的利成食品有限公司是香港獨資企業。總經理邱滿軒向到訪的記者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1989年在香港創立,致力從事水產貿易,同時生產多種類型的加工冷凍食品,供應香港各大超市、餐館、酒店及銷售商;1996年成立東莞公司,主要生產海捕和養殖的加工冷凍食品,如羅非魚、斑點叉尾鮰等。而在望牛墩鎮建廠的時間還不到4年,選擇此地也是因為其便利的交通,有利于產品的集散運輸;公司通過了美國HACCP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及FDA注冊備案,并被國家檢驗檢疫局指定為水產及肉類產品進出口的定點加工廠。
東莞的羅非魚還不能滿足加工需求量。利成公司每天需要原料羅非魚5萬斤,而在本市收購的魚只占一半,剩下一半則要到外地去收購。但去外地收購的運輸成本及死亡率都相對較高,這對加工企業來說不利。“東莞這幾年的養殖面積在逐年減少,如果哪天沒魚養了,那我們搞加工的企業也沒得做了。”邱總說,“只有希望政府多支持養戶,至少保持現有養殖面積,并繼續引導養殖戶采取安全的養殖模式。”
質量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東莞禁止養豬改變了傳統的魚、豬結合的養殖模式,這與利成公司對原料魚的要求不謀而合。“不論在哪里收魚,首先就是要看魚塘邊有沒有養豬,養殖環境是否符合衛生要求。”公司負責原料魚采購的洪叔介紹說,這是收魚前先要求的第一道關;抽樣檢測則是收魚的第二道關。收魚前,先送樣本到公司實驗室檢測,合格就收;魚送到廠,在進車間之前再進行一次抽樣檢測,這是入庫前的第三道關,合格的則可以留下,不合格的就退回去。
公司對于質量的高要求并沒有讓養殖戶退卻,反而養羅非魚的人還越來越多,今年比去年甚至多三成。在整個東莞養殖面積減少的大背景之下,養羅非的面積不降反增,這不得不說是加工流通的功勞。“流通活則百業興”,養殖戶的魚不愁賣,自然養的人就多了。斑點叉尾鮰在東莞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途徑。以前沒人收叉尾的時候,在東莞幾乎沒人養,現在有加工廠收購了,海洋漁業局就開始號召農戶養,慢慢養殖量才有所增加。據介紹,利成公司每個月平均有300噸魚肉出口,今年預計原料魚的收購金額將達到8千萬到1億。
“企來與農戶是一個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合作關系。”利成公司務務拓展部溫經理的話很是實在,不能只看到企業幫養殖戶解決了產品的出路,同時也要看到,沒有養殖戶的存在,加工企業也就沒了生存之本。
養殖戶:以全投飼料為主“我現在采取全投料的方式養羅非魚,工作也輕松許多,雇傭的工人也少了。”東莞市寮步鎮的羅非魚養殖戶尹禮基首先就道出了純飼料養魚的好處,也正是這種純投料的養殖方式才吸引了加工廠來收魚,很好地解決了銷售問題。
尹的養殖場面積共有700多畝,是10多年前租地自己開發的魚塘。50來歲的他自稱已經養了30多年魚,是個不折不扣的漁民。據他介紹,幾年前他也搞禽畜和魚立體養殖,政府禁止養豬后,才完全轉為純投料。以前都是養傳統的四大家魚,養羅非角,是近兩三年有利成公司來收魚才開始養的。“利成公司的收購價一般會比市場價格高出一兩毛錢,所以養殖戶愿意賣魚給她。”
捕大留小,基本不清塘,尹禮基以一種非常休閑的方式進行著羅非魚養殖。700多畝水面,只有兩個工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干塘收魚。一口池中有部分魚夠規格上市就挑出來賣,不夠規格的繼續養,收了多少魚又補多少苗進塘,如此進行循環生產,基本不清塘。養殖品種以羅非魚為主,混養草魚、大頭、及少量生魚等。一年四季都進行輪作,那怎么解決越冬問題?尹禮基的做法似乎都交給了上天來安排。他說,越冬就任由其自生自滅,好在近兩年的冬天不算太冷,所以還沒出現過大批凍死魚的情況。
“不清塘豈不是讓那少部分的雌性羅非魚進行繁殖嗎?”記者好奇他這做法的可行性。談到這個問題時,尹禮基回答很模糊:混養的生魚就能起到控制羅非魚自行繁殖的作用,但要放多大規格的生魚就只能靠經驗來判斷了。
在羅非魚市場行情并不算太好的時候,養殖戶更看重成本。純投料養殖的成本比立體養殖成本大,那么東莞的羅非魚養殖戶效益如何呢?尹禮基的休閑養魚心態對養殖成本不很看重:“餌料系數是多少根本無法計算,一口塘投人多少錢也不知道,沒人管理帳目。”雖然不知道自己投入多少,但尹還是肯定有錢賺:“我一家人就靠養魚為生,沒得賺的話,早就餓肚子了。”就算在行情最低迷的時候,尹禮基依然對羅尋魚養殖充滿了信心。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