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今年養了12萬尾大菱鲆,其中3萬尾已經可以上市卻很難找到買家。”1月16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市區漁港碼頭附近見到大菱鲆養殖戶戚先生時,他這樣告訴記者。他說,一般來說,大菱鲆的養殖成本在每公斤34~36元左右,而現在的市場價格也基本維持在這個成本價上,有的業戶甚至每公斤20元就賣掉了,即便這樣,也常常賣不出去。據業內人士透露,與大菱鲆被叫停以前的市場相比,目前的全國大菱鲆的日銷量已經從25萬斤左右降至1萬斤左右。對戚先生來說,他12萬尾大菱鲆的養殖投入已經接近200萬元了,如果市場仍然像現在一樣,他的資金鏈條將被“抻斷”,養殖投入將血本無歸。
相同的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市的眾多大菱鲆養殖業戶,他們都對市場渺茫的前景有著謎一樣的感受。記者通過調查采訪發現,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菱鲆價格已經逐漸恢復,然而我市的海產品市場卻依舊波瀾不驚,不僅是各大水產品市場、商場、超市不見大菱鲆蹤跡,就是各大酒店、賓館等中高檔餐飲餐飲經營單位,也鮮見大菱鲆上柜上桌。為何在全國其他城市市場大菱鲆市場已經開始“復蘇”的情況下,我市市場大菱鲆消費“燈下黑”的沉悶局面卻仍在延續?市民對大菱鲆消費是否存在“敵意”?各大賓館飯店能否成為大菱鲆消費的引領者?養殖業戶、流通商戶對發展本地消費市場有無興趣?發展本地市場究竟有多大空間?他們對社會各界幫助存在怎樣一種期望?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調查采訪。
“燈下黑”現象來自市民消費習慣?
“威海人吃海產品,除了新鮮與否之外,‘野生’與養殖也是一個重要分界。”1月16日下午4時許,記者在市區采訪時,某家房產中介公司的負責人王女士這樣對記者說。她這里所說的“野生”就是海洋捕撈海產品,而養殖產品則是指養殖海產品。她告訴記者,她和朋友一起吃飯時就不愿意點養殖海產品,而對不能進行人工養殖的黃花魚、鲅魚等海產品情有獨衷。和王女士一樣,相當一部分被采訪者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時都表示了同樣看法。
“以前,我們酒店也曾進過大菱鲆,但是,銷售非常不好,很少有顧客食用,我們后來就不進貨了。”17日上午10時許,市區一家餐飲公司辦公室工作人員張萍這樣告訴記者。她說,他們酒店以為中低檔消費人群提供服務為主,顧客大多以點各種“野生”魚品為主,在養殖類魚產品方面,大菱鲆的替代品非常多,黃花魚、鱸魚、“長脖”、黑米魚等都是威海市民非常喜歡的海產品。市水產批發市場管理科負責人蘭仁杰則告訴記者,大菱鲆被叫停前,市場內也有大菱鲆對外銷售,客戶主要來自市區少部分高檔酒店,但是銷量非常有限。眼下雖已開禁,但是因為沒有客戶,攤主也就不愿冒賠本的風險將大菱鲆擺上攤位了。他認為,威海靠海,市民吃海鮮非常方便,養殖魚品不被接受是我市大菱鲆購銷難旺的根本原因。
在記者進行調查訪問的10多名市民當中,大部分人在被問及大菱鲆相關問題時,除了比較關心這種養殖魚的藥物殘留外,第二反應就是這種魚的價格問題。那么,價格因素或我市社會消費水平不高是否就是市面難覓大菱鲆蹤影的另一個原因呢?
價位是大菱鲆難銷市內的一道“坎”?
“為什么大菱鲆難銷市內? 市民消費能力不高是一個重要原因。” 大菱鲆養殖業戶戚先生的看法代表了眾多養殖業戶的意見。 戚先生對記者分析說,我市的大菱鲆銷路主要流向上海、北京、廣州、西安、鄭州等一些大城市,與我們鄰近的青島市也有部分消費。像上海、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的消費水平普遍比較高,這些城市的市民到飯店請客吃飯,花費動輒在三五千元左右,而高檔消費更在萬元以上,在我市,千元以上的宴請基本上就算高檔次了,三百五百元一餐也相當不錯了,差距顯而易見。即便是在西安、重慶等一些內陸城市,社會消費水平也比我市高出許多。
相對來說,大菱鲆的養殖成本則比較高 ,一般高達17~18元/500克;市場銷售至少應在25~30元才不會虧本,進酒店消費,價位可能達到60元/500克以上,這對我市大部分市民來說,都難以接受。戚先生的說法得到了張萍的間接印證。 她告訴記者,一條大菱鲆的價格可以點一條不錯的“野生”海魚了。對大多數顧客來說,點一條500克以上的大菱鲆實在有點“奢侈”。
那么,能不能通過節省外運產生的長途運費讓大菱鲆的入市價降下來,從而在本地市場拓出一片空間呢?在我市從事過6年大菱鲆運銷的市民遲杰否定了這種可能。他告訴記者,雖然大菱鲆外銷有一定的運輸花費,可是這種花費分攤后運輸成本并不高,相對銷售價格來說,所占比例很小,對降低市場魚價并沒有實際意義。他認為價位不是造成市內市場不見大菱鲆的根本原因, 市場銷售的其他海產品價格未必就低于大菱鲆,照樣有市民光顧。問題的關鍵在于,市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能否轉變。換句話說,就是怎樣才能讓市民認同和接受大菱鲆。
市民果真“排斥”大菱鲆嗎?
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在由養殖業戶、流通經營者、餐飲業以及市民(消費者)共同組成的大菱鲆產業鏈條當中,市民的價值取向和消費觀念是最為關鍵的,因為沒有終端消費者的參與, 產業鏈條無法實現有效對接。那么,我市市民果真“排斥”大菱鲆嗎?
“我們家前不久還吃過大菱鲆呢。不過這條魚是以前就放在冰箱里的,確實不如新鮮的口味好。”1月17日上午7時許,市民丁女士在遇到記者后第一句話就這樣說。她認為,和她一樣,大多數市民透過各種渠道得到的信息足以讓他們相信,大菱鲆和其他養殖魚類一樣,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大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肯定會慢慢接受大菱鲆端上餐桌,大菱鲆銷售市場也肯定會逐步復蘇。
市民鄧先生則記者說,雖然在同等條件下他愿意選擇“野生”海產品,但是他并不排斥新鮮美味的養殖海產品,只要這種海產品的質量沒有問題且價格比較適宜。他反問記者,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各種養殖魚類還少嗎?至于大菱鲆,雖然前一段時間因藥物檢測超標遭到封殺,不是有專家親自品嘗,外地市場已經開始解禁了嗎? 他表示,如果合格大菱鲆端上餐桌,他肯定會第一個響應。
在記者采訪的近20名市民當中,大多數人雖然對“野生”海鮮情有獨衷,但并不完全排斥大菱鲆。一半以上的被訪者表示,他們之所以很少吃到養殖大菱鲆,我市市場、酒店等地方少有該魚、價位很高是主要原因。
業界人士期盼盡早“破題”
“大菱鲆養殖業發展到今天,‘燈下黑’現象的存在確實暴露了我們在培養和構建大菱鲆銷售市場方面的缺點和不足。在整個產業都受到重創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夠在社會各方的努力下盡快破題。”張福玲經理是一名資深的大菱鲆養殖專家。她曾和“中國大菱鲆之父”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雷霽霖院士一起引進并成功將大菱鲆養殖推向全國。她告訴記者,破解大菱鲆銷售消費“燈下黑”難題,需要政府和新聞媒體的正確引導,需要寬松的市場、消費環境,需要流通環節諸如賓館、酒店等行業的消費拉動與推廣,更需要廣大市民的理解與支持。威海晚報近期刊發的“拯救大菱鲆行動”系列報道讓他們看到了“破題”的曙光和希望,也讓她和同行們對戰勝困難,重振大菱鲆養殖有了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