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白鱘、長江鱘、胭脂魚是長江的珍稀魚類。12月22日,記者從四川省宜賓市水產漁政局獲悉,宜賓市積極推進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的籌建工作,日前已經通過省專家組的論證,國債資金也已全部到位,預計明年初正式開工建設。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白鱘、中華鱘魚的故鄉。據了解,白鱘是世界現存的兩種鱘之一,被譽為“水中大熊貓”、長江中的活化石。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在長江上游瀘州市合江縣至涼山州雷波縣江段建立了國家級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宜賓至安邊段是該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帶,宜賓縣城柏溪鎮對面的三塊石一帶更是“水中大熊貓”白鱘的天然產卵場。每年春暖花開季節,白鱘、中華鱘等珍稀魚類常到宜賓產卵。2003年1月24日宜賓江段出現的白鱘,長3.52米,重150多公斤,是目前長江中發現的最大一條野生雌性白鱘,屬世界級珍寶。
葛洲壩大壩把白鱘種群分割為二,白鱘生存地集中在長江上游,葛洲壩下游也有少量分布。“葛洲壩大壩的修建,僅是白鱘數量迅速減少的原因之一。目前,白鱘的生存環境還面臨其它毀滅性的破壞。”四川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說。1989年,白鱘被納入“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
四川省水產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1981-1999年間,長江上游雖然每年都有誤捕白鱘的消息,但后幾年數量越來越少。1993年以后,宜賓江段共發現17尾。2000年僅發現一尾,此后白鱘難露“金面”。直到2003年,曇花一現,在宜賓市南溪縣江段誤捕過一只。此后3年,天水茫茫,白鱘再不見影蹤。
為此,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被提上日程,中心選址位于宜賓市長寧縣官興鄉竹洞村六社、七社境內,占地90畝,總投資達上千萬元,建設工期為14個月。主要用于白鱘、長江鱘、胭脂魚等長江珍稀魚類和巖原鯉等經濟魚類的馴化保護。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