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蟶是寧德市蕉城區漁業貝類的主打產品,“十五”期間,蕉城區大力發展蟶產業,全區海蟶總產量1.8萬噸,產值2.8億元,養殖戶多達2500余戶,上萬農民因此脫貧致富。
蕉城瀕臨東海,灘涂面積13萬多畝,為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上世紀70年代末,當地政府便意識到海邊農民致富的希望在海里,就此推出海洋興區的舉措。1978年,蕉城區便承擔了農業部海區蟶苗高產穩產技術研究項目,每年都在蟶苗產卵季節推出蟶苗預報,指導養殖戶定期捕撈蟶苗,提高產量。
但是,由于人工養殖技術一直無法突破,海區養蟶每畝僅產0.25噸,個體小質量差,全區灘涂蟶埕面積不大,大量可利用的灘涂荒廢在海邊,許多農民只能守著“金飯碗”挨窮。
1988年起,漳灣鎮增坂村農民李安瑞開始琢磨利用灘涂圍墾對蝦塘人工養殖海蟶。1990年,他在承包的飛鸞鎮二都官滬塘養殖對蝦時,發現蝦塘肥水流到閘門外的灘涂,漁民收益特別高,這讓他得到很大的啟示。
為了掌握人工蝦塘蓄水投餌養蟶技術,他自學水產書籍,四處尋師求教,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漸漸地,他掌握了海蟶的生長規律及生活習性。1993年底,他開創了全國蝦塘人工蓄水投餌養蟶的先河。在不斷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李安瑞并未停止對科學養蟶方法的探索,他先后做過對蝦、羅非魚與蟶套養的實驗,但因當年蝦病蔓延和羅非魚的水土不服而失敗。后來,他又嘗試用化肥和豆漿做水藻養分,以此培育海蟶,這回他成功了,蟶產量翻了一番。他培育的海蟶肉肥白、殼金黃、粒大、味美,在市場上一眼就能認出,福州一帶的水產販子尤為推崇。接著,他又找到了蟶與黃瓜魚等海水魚立體養殖的新途徑,使蟶的生長周期縮短75天,產量成倍提高,大蟶個個飽滿、色白、肉嫩。這幾年,李安瑞又籌措1000多萬元資金,對養殖場進行改造,按無公害農業標準試驗推廣魚貝生態立體養殖技術,池塘海蟶產量又翻了兩番。
為了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蕉城區大力推廣人工蝦塘蓄水投餌養蟶技術。今年來,蕉城區將池塘蓄水養蟶列入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的主推技術之一,對養殖戶進行物化補貼,免費提供水質監測儀、顯微鏡、電腦等設備,推進蟶產業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區養蟶面積已經突破3萬畝,僅增坂村養蟶塘池面積就達4000多畝,年產大蟶3000多噸。同時,該區還積極幫助李安瑞注冊“安瑞蟶”商標,去年底又幫助“安瑞蟶”、“安瑞美國紅魚”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