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根據聯合國最新的報告,過度捕撈給全球漁業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如果能改善傳統捕撈對環境的污染,全球漁業每年將可增加500億美元收入。與此相契合的,無疑是我國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漁業政策,尤其是“壓縮近海捕撈,大力發展養殖,拓展水產加工”的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羅非魚等生長快、適應性強、易于養殖的魚類,逐漸成為全球漁業養殖的新亮點。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羅非魚加工出口國,羅非魚出口量從2004年的9萬噸增長到2010年的32.28萬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的羅非魚加工企業。能否跳脫傳統養殖模式,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成為能否在該行業立足的關鍵。
羅非魚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副產品,行業中率先引入循環經濟模式的百洋水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一直致力于推進副產品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公司通過利用加工過程中的魚皮、魚鱗及各類副產品開發出了魚粉、魚油等水產飼料原料及膠原蛋白等水產生物制品,百洋集團建立起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羅非魚價值鏈循環經濟模式、從傳統的單向經濟發展模式向“原料——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百洋集團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進一步鞏固行業的龍頭地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