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九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江南魚倉”之稱,境內水域面積廣闊,漁類資源豐富,其淡水水產品產量近十二年來連年居全省首位。九江因此被譽為“水產大市”。然而,走進九江水產,卻發現它“充滿遺憾”———資源大、產業小,重生產、輕加工,品牌顯、效益微。目前,九江還僅僅是水產資源大市,而并非水產產業大市。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下,九江水產業的發展令人期待———
優勢明顯 亟待做強
最近,有兩個信息讓九江水產界人士感到振奮:
一是鄱湖都昌水產有限公司和九江美佳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組織水產品出口歐美市場,結束了九江長期以來沒有水產品進入歐盟的歷史。
二是到九江任職不久的市委書記陳安眾和市長王萍,多次提到要加大水產開發力度,大力振興九江水產業。
政界的聲音與企業界的作為,讓人看到了九江水產業的希望。的確,我市發展水產業優勢得天獨厚———
九江是座水城,襟江帶湖,北臨長江,東接煙波浩淼的全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過去曾有“野水多于地”、“人煙半在船”的說法,水域面積十分廣闊。據了解,九江現有水域面積492.5萬畝,均為淡水面積,其中境內鄱陽湖水面達297.3萬畝;擁有可養面積126萬畝,占全市總水面的26%、全省可養水面的22.5%。
漁類資源多達181種,既有鯉魚、青魚、草魚等經濟魚類,也有鰣魚、銀魚、石魚、中華鱘等名貴珍稀魚類,蝦、蟹、貝、螺、白鰭豚等其他水生動物資源亦十分豐富。
多年以來,九江水產業就是人們看好的“潛力股”。早在1994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在水上再造一個九江”的發展思路。歷屆市委市政府、水產及漁業部門,為振興水產業而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近十二年來,我市水產品產量連年榮登江西榜首。如今,九江漁業總產值在全市農業總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占34%。然而,揭開這些光彩的“面紗”,留給人們的更多的是遺憾———
當省內南豐蜜橘、廣豐白蓮等成為響當當的品牌時,九江漁業留給人們的還只是歷史上“魚米之鄉”、“江南魚倉”之類的記憶;
當名不見經傳的蘇北小縣盱眙,通過舉辦中國龍蝦節打造龍蝦產業,使全縣“1/12盱眙人的收入與龍蝦有關”、成功造就200多位百萬“龍蝦富翁”時,九江水產業的發展仍停留于小打小鬧的局面;
當盱眙成功吸納周邊地區、包括九江的龍蝦通過他們的市場進行銷售時,我市大量水產品還依靠外地人上門收購;
薄弱的加工環節是九江水產業的一塊“硬傷”,2006年全市預計可產水產品29.3萬噸,而加工量僅為1.5萬噸。
加快發展必須認識到位,找準差距是為了奮起直追。人們都在期待著,九江水產業這個“潛力股”真正轉化為“績優股”。
健全產業鏈 加工促生產
說說兩個“怪”現象:
前不久,在武寧縣羅坪鎮發生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鄱湖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發展斑點叉尾魚回魚加工出口業務,但遇到了魚回魚貨源不足的問題。日前,鄱湖公司向羅坪鎮幾戶養魚專業戶推廣可比現在效益翻三番的魚回魚養殖模式,且公司為他們提供魚苗、飼料及技術等服務,卻遭到了漁民們的婉拒。他們的理由是“投入資金不足”、“風險大”;鄱湖公司的同志則認為是漁民“思想觀念保守”。
另外一個現象則由來已久。九江水產品不愁賣,但是大多由外地人上門收購,九江漁民辛苦養殖賺小錢,外地客商輕松販運賺大錢,本地水產企業則愁煞貨源難覓。
這些現象折射出九江水產業養殖、加工與流通各自為戰、相互脫節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按照“品種特色化、基地規;、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的要求,調整漁業結構、擴大養殖規模、培育水產企業。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102萬畝,初步形成了東南湖區、中部昌九沿線、西部庫區三大漁業板塊,彭澤鯽、蝦蟹、珍珠、鱖魚、鰻魚、斑點叉尾魚回、休閑漁業七大產業也初顯雛形;水產品加工企業共有21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3家。
近些年來九江水產業的發展有目可睹,但現狀仍是養殖規模不大、加工環節薄弱、流通有“市”“利”薄、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與“水產大市”這一美稱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如何做大水產業?市水產局生產科科長楊遠輝認為,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九江水產業首先要在規模上做文章。而要擴大規模,在養殖水面上擴張的空間不大,應該把著力點放在運用新技術、發展高密度養殖上,改變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模式。
市水產局局長潘寶山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水產業,行政式的引導與規劃只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關鍵要引進、培育與扶持一批大型水產加工企業做強做大,牽住加工這個“牛鼻子”,以加工帶養殖、以加工帶流通、以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建立、健全產業鏈條。
而在這方面,人們又該做些什么呢?鄱湖都昌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調榮道出了九江水產企業界人士的共同心聲:要加大對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要幫助企業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資金難題,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廣大漁民圍繞加工興養殖。
構建平臺 打造品牌
這是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鄱陽湖,這個舉國聞名的地域名,前些年被與之毫無地理關系的江蘇人給搶注為商標了,而境內擁有整個鄱陽湖2/3水域的九江人卻只能黯然嘆息“為時已晚矣”,以致于九江水產龍頭企業“江西鄱湖水產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稱中無奈地少了個“陽”字。直到近年新的商標法作出規定———知名地域名,外地人不能惡意搶注,經過一場官司,才奪回了“鄱陽湖”。
除了“鄱陽湖”這塊“金字招牌”,九江水產業中有很多國字號榮稱。都昌縣被授予“中國淡水珍珠之鄉”稱號,彭澤縣被授予“中國鯽魚之鄉”稱號。而在九江的水產品中,有16項水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認證、13項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12項獲國家有機食品證書。
為打響品牌,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九江人曾做過努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九江試圖通過打造“魚餐”,以整體提高水產業的知名度。應該承認的是,到目前為止,九江水產業的品牌還叫得不響,仍然“藏于深閨”,不然,九江現在年接待游客人數逾千萬人次,而游客來九江或許會知道“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而全然沒有“不吃九江魚,不算廬山客”的概念。在九江都不知九江有名魚,九江魚到外地就更不言而喻了。
品牌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潘寶山局長認為,九江作為水產大市,應該大打“魚文化”牌。魚中鈣含量、蛋白質含量很高,營養十分豐富,食魚可養顏益壽。九江要構建平臺,弘揚“男人吃魚健壯、女人吃魚漂亮、老人吃魚長壽、小孩吃魚聰明、吃魚的民族更興旺”的“魚文化”,以整體提高九江水產知名度。
而在具體的水產品品牌塑造中,九江應全力打造“鄱陽湖”這一優勢品牌。各縣(市、區)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特種水產,實施“一縣一品”戰略,例如都昌的青蝦、彭澤的彭澤鯽、永修與湖口的鱖魚、武寧的棍子魚、柘林和東津的銀魚、德安甲魚等,各縣產品都冠之“鄱陽湖”品牌,一個品牌大家冠名,聯合起來,樹品牌、創名牌,提升九江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九江水產,帶給人們的有遺憾,但更多的仍是期待。在舉國上下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九江水產業這一傳統產業的發展令人關注。人們期待著,它能帶領贛北農民走上致富路,能真正成為一項富民強市的朝陽產業。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